微软公司宣布不再支持你正在使用的 IE浏览器,这会严重影响浏览网页,请使用微软最新的Edge浏览器
您好, 登录| 注册|

请各位分析一下这个电路

  • 2003-09-24 10:16
  • whualei

    LV.0
  • 1.3w

    浏览

  • 138

    回复

  • 1

    获赞

  • 请各位分析一下这个电路
    图中D1,C1和R1起什么作用?

    同是电子工程师,请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赞!

    1人已赞

    编辑 举报

    LV.1

    14159

    1268

    23

    636

    说说你的看法

  • LV.

    @

    编辑

    删除

    举报

    #该内容仅管理员可见#

    #回复内容已被删除#

    #该内容正在审核#

    回复:

    取消
    发送
  • 现在还没有回复呢,说说你的想法

    现在还没有回复呢,说说你的想法

    全部回复(138)

  • shdoqi

    LV.1

    2003-10-06 14:54

    @ridgewang

    如果我错了  ,该扣分还的扣,我不赖帐!
    你说这么多,我想可能还是有你的道理.我打算后天上班了在慢慢看看.
    谁对谁错没关系,主要能相互启发,能更深刻地理解电路就行了
    其实输赢是小事情,这样感觉论坛气氛热烈,从技术角度这个论坛比较实在,所以我喜欢在这里发言.其实我的知识面很小,所以我喜欢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电路,以增长见识,我又不怕说话错了丢脸,丢脸时该也是我增长知识的时候
    0

    设为最佳答案

    置顶

    编辑

    删除

    举报

    #该内容仅管理员可见#

    #回复内容已被删除#

    #该内容正在审核#

    回复:

    14212

    1268

    23

    869

    取消
    发送
    72
  • shdoqi

    LV.1

    2003-10-06 15:30

    @zhangchuan

    对于不共地的分析我基本同意你的观点
    但在共地是我还有异议.首先下桥的损耗不会太大,不会高于一伏,一般MOS驱动有12V电压就行.我曾经用过该电路,D1,D7是12V稳压管,取掉后在瞬间加载时要烧MOS
    或许你是对的,在我给客户的建议里D1、D7是电阻
    其实这与驱动管参数,负载参数有关,其实,我感觉D1、D7用电阻最可靠,
    0

    设为最佳答案

    置顶

    编辑

    删除

    举报

    #该内容仅管理员可见#

    #回复内容已被删除#

    #该内容正在审核#

    回复:

    14271

    1268

    23

    869

    取消
    发送
    73
  • bullwd

    LV.1

    2003-10-07 16:28

    @shdoqi

    或许你是对的,在我给客户的建议里D1、D7是电阻
    其实这与驱动管参数,负载参数有关,其实,我感觉D1、D7用电阻最可靠,
    不能用电阻
    只有用二极管,才能保证主功率管可靠关断.
    0

    设为最佳答案

    置顶

    编辑

    删除

    举报

    #该内容仅管理员可见#

    #回复内容已被删除#

    #该内容正在审核#

    回复:

    14272

    1268

    23

    990

    取消
    发送
    74
  • shdoqi

    LV.1

    2003-10-07 19:01

    @bullwd

    不能用电阻
    只有用二极管,才能保证主功率管可靠关断.
    二极管跟关断没关系
    二极管跟关断没关系,用电阻为什么不能可靠关断呢?在共地时,二极管和三极管构成下桥回路,这是我给用户建议用电阻的原因.
    0

    设为最佳答案

    置顶

    编辑

    删除

    举报

    #该内容仅管理员可见#

    #回复内容已被删除#

    #该内容正在审核#

    回复:

    14273

    1268

    23

    869

    取消
    发送
    75
  • bullwd

    LV.1

    2003-10-08 08:27

    @shdoqi

    二极管跟关断没关系
    二极管跟关断没关系,用电阻为什么不能可靠关断呢?在共地时,二极管和三极管构成下桥回路,这是我给用户建议用电阻的原因.
    考虑C1
    如用电阻,二极管单向导电功能丢失,则 c1,c7的能量则有可能放掉.从而主功率管未必能可靠关断.
    0

    设为最佳答案

    置顶

    编辑

    删除

    举报

    #该内容仅管理员可见#

    #回复内容已被删除#

    #该内容正在审核#

    回复:

    14274

    1268

    23

    990

    取消
    发送
    76
  • ridgewang

    LV.1

    2003-10-08 10:53

    @shdoqi

    你理解很深,但问题不是这样(条件不对).
    我理解你的分析,我想网上能有你分析深的不多了,因为没有人回复对你的理解,但问题不是这样,
        首先(第一点)不能从单边分析电路,从单边分析电路什么DD1和三极管之类的耐压只要有15V足够了,并且DD1根本不需要,从单边分析不共地完全可以,设想一个电池加一个快速机械开关接在GS间就构成不共地的驱动,而现在的电路如不共地,它实质也就是以上描述的电池电路,这二个地随驱动情况的变化可以相互浮动,而全桥电路由二路桥组成,实际电路假设不共地,在驱动过程中实际二个地总会通过一边的驱动管建立电位关系,(或说通过一个导通的管子共地),所以设计参数时都必须按共地来计算.与只看单边工作二个地可以相互浮动完全是二个概念,所以从全桥看不能没有DD1,DD7的隔离作用,DD1、DD7和三极管的耐压也必须是Vhigh+Vlow+0.7(理论)正因为如此,我才认为必须共地,或说,你不给它共地,电路在实际工作时也把他共地了.
        其次(第二点):第一点从表面上看比较牵强的话,我们再回到本电路(楼主的电路,虽没画全,但本电路的实质都已经体现出来了)的本意(实质):是解决上桥的漏极浮动电压的驱动问题,隐含的内容是下桥漏极接地,下桥是驱动是不用考虑的或说不用分析的或说是最简单的,不需要通过变压器等较复杂的驱动电路的,所以电路本质四个桥臂是需要共地驱动的,那么二组电源必须共地我想你也肯定可以接受了.
        反过来,我们不考虑电路的实质不实质,不考虑下桥的驱动问题,我们再回到第一点,我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主动接地”和“被动接地”的概念,以前也没有成熟的理论,就是本例中的如果外部不接地,而实际工作的变换过程等界于接地,我称他为:“被动接地”,而把在工作变换过程中等界接地的二个地直接连接,称为:“主动接地”那么“主动接地”的干扰会小于“被动接地”,“主动接地”电路工作稳定于“被动接地”电路,我希望这个概念能上以后的电子教科书或能进入电子理论.这个概念细述很微妙(),其实很多电路会遇到这类问题.这个概念应用于本例(不考虑第二点),不说“必须接地”也可以用“不接地完全没有必要”来形容.
    我不认为我输了.
    1、从驱动简化的角度(主要针对下官),共地当然是最好的.这是你的出发点.
    2、但这是高压,我认为必须首先考虑安全问题.这是我的出发点.下管的驱动,不应该是直接加上去的.低压控制高压,共地是不安全的.
    3、你的新理论我看了两遍才明白,但关于此电路“通过一个导通的管子共地”我不明白.
    0

    设为最佳答案

    置顶

    编辑

    删除

    举报

    #该内容仅管理员可见#

    #回复内容已被删除#

    #该内容正在审核#

    回复:

    14213

    1268

    23

    235

    取消
    发送
    77
  • ridgewang

    LV.1

    2003-10-08 11:05

    @shdoqi

    补充
    你分析的是一种情况,而D1、D7可以确保电容充电电压不小于15V-2*0.7V-0.3V,当然0.7V和0.3V是用典型值代表管子导通压降.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下桥到底导通时压降是多少不知道,相对于几百V的高压,7、8V的导通压降或更高也是合理的,而这个压降对,
    V上桥驱动=15V-(Vds-on下桥)(如果没有D1、D7)已经有影响了,如果有D1、D7,
    V上桥驱动=
    {[15V-(Vds_on下桥)]和(15V-2*0.7V-0.3V)}取大值.
    共地有大大的问题.
    D1,D7在死区时会正向导通,将冒烟,MOS也不能幸免.为避免之,驱动信号的处理更为复杂
    0

    设为最佳答案

    置顶

    编辑

    删除

    举报

    #该内容仅管理员可见#

    #回复内容已被删除#

    #该内容正在审核#

    回复:

    14262

    1268

    23

    235

    取消
    发送
    78
  • ridgewang

    LV.1

    2003-10-08 11:13

    @shdoqi

    我分析一下,不对请拍砖
    如从不共地的角度分析,D1、D7的作用是构成给电容充电的回路(必须有),如是共地电路,原则上可以通过下桥电路充电,这个二极管可以不要,但也可从理论上找到作用,可以保证电容上的电压不小于15V-2*0.7V-0.3V, 因为交流输出的电压很高,下桥上可能会损失较多的电压(相对于高压可能是合理的损耗,但对15V就...),因为如果没有D1、D7电容的压降是(15V-V下桥),可能就不够驱动电压了,而加D1、D7可以保证15V-2*0.7V-0.3V,如果相对固定的应用场合,许多时候我想完全可以不用D1、D7(在能确定下桥导通压降足够小的应用场合)
    我觉得对D1,D7的作用解释实在牵强的很.
    0
    0

    设为最佳答案

    置顶

    编辑

    删除

    举报

    #该内容仅管理员可见#

    #回复内容已被删除#

    #该内容正在审核#

    回复:

    14276

    1268

    23

    235

    取消
    发送
    79
  • shdoqi

    LV.1

    2003-10-08 13:49

    @ridgewang

    我不认为我输了.
    1、从驱动简化的角度(主要针对下官),共地当然是最好的.这是你的出发点.
    2、但这是高压,我认为必须首先考虑安全问题.这是我的出发点.下管的驱动,不应该是直接加上去的.低压控制高压,共地是不安全的.
    3、你的新理论我看了两遍才明白,但关于此电路“通过一个导通的管子共地”我不明白.
    好的,我们之间的解答基本我们都能理解,现在我解答第三点
    就是说全桥的二侧在用同一个高压,也在用同一个低压,如果你用不同的单独的四路电源分别驱动四个桥臂,我完全认可你的观点,即完全可以不共地驱动,大家也很安全,而现在的二路低压驱动用同一个电源,而二路的工作相位错开,那么从单边分析二个地可以浮动的,那么在全桥中地按哪侧浮动好呢,实际上已经不能浮动,二个地之间已经建立了电压关系,所以我说他被动接地,这个问题你可以做电路测试,用低耐压的4148做在全桥肯定烧,而你只控制单侧有15.7V耐压足够,不会烧了.这就是本质区别,在本电路里,不共地反而是危险的.其实输赢没有实际意义,但从技术角度,我也不会认为我错的.
    0

    设为最佳答案

    置顶

    编辑

    删除

    举报

    #该内容仅管理员可见#

    #回复内容已被删除#

    #该内容正在审核#

    回复:

    14214

    1268

    23

    869

    取消
    发送
    80
  • shdoqi

    LV.1

    2003-10-08 13:58

    @ridgewang

    共地有大大的问题.
    D1,D7在死区时会正向导通,将冒烟,MOS也不能幸免.为避免之,驱动信号的处理更为复杂
    好的,我知道是什么问题
    其实在共地电路中这二个元件用电阻合适原因很简单,当三极管导通时他事实上已构成全桥的一个桥臂,当主桥臂导通压降大于他时就会出问题,因为你一直在和我就是否共地打赌,而这个二极管是不共地时必须的所以我就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0

    设为最佳答案

    置顶

    编辑

    删除

    举报

    #该内容仅管理员可见#

    #回复内容已被删除#

    #该内容正在审核#

    回复:

    14263

    1268

    23

    869

    取消
    发送
    81
  • 现在还没有回复呢,说说你的想法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回复

  • 收藏

  • 点赞

  • 举报有害信息

  • 已超出发布时间24小时,无法编辑与删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广告服务 会议服务 电子星球APP 网站地图 不良信息举报 热线:400-003-2006
    © 2002-2023 Netbroad(网博互动)公司版权所有 津ICP备 11006234号-2 联网备案号:1201040200074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津B2-201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