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主题是以“电子星球APP”开展的,在此给各种工程师介绍下电...
开发“电子星球”APP的初衷是打造一所属于工程师的全民大学,通过...
2020年度慕尼黑上海电子展新主题:融合创新,智引未来。展会为电...
会议主题: 高可靠隔离电源风险评估设计
时间: 2019-08-15
主讲嘉宾: 苏伟健
报名人数: 600
会议主题:2020电源网国际电力电子直播节
会议时间:2020年7月-10月
会议地点:电源网直播间 电子星球app
报名人数:2000+
是德带你抢“壕”礼
2.1w
浏览
88
回复
0
获赞
最近在电源网上看到还有朋友在讨论Flyback的次级侧整流二极管的RC尖峰吸收问题,觉得大家在处理此类尖峰问题上仍过于传统,其实此处用RCD吸收会比用RC 吸收效果更好,用RCD吸收,其整流管尖峰电压可以压得更低(合理的参数搭配,可以完全吸收,几乎看不到尖峰电压),而且吸收损耗也更小。
PK
同是电子工程师,请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赞!
0人已赞
2328358
597423
23
52777
登录后可以回复楼主登录
编辑
删除
举报
#该内容仅管理员可见#
#回复内容已被删除#
#该内容正在审核#
现在还没有回复呢,说说你的想法
2010-08-26 15:50
整流二极管电压波形(RC吸收) 整流二极管电压波形(RCD吸收)
从这两张仿真图看来,其吸收效果相当,如不考虑二极管开通时高压降,可以认为吸收已经完全。
设为最佳答案
置顶
2328364
2010-08-26 16:16
我们再看看两种吸收电路对应的吸收损耗问题(以Flyback为例):
采用RC吸收:C上的电压在初级MOS开通后到稳态时的电压为Vo+Ui/N,(Vo为输出电压,Ui输入电压,N为变压器初次级匝比),因为我们设计的RC的时间参数远小于开关周期,可以认为在一个吸收周期内,RC充放电能到稳态,所以每个开关周期,其吸收损耗的能量为:次级漏感尖峰能量+RC稳态充放电能量,近似为RC充放电能量=C*(Vo+Ui/N)^2(R上消耗能量,每个周期充一次放一次),所以RC吸收消耗的能量为 fsw*C*(Vo+Ui/N)^2,以DC300V输入,20V输出,变压器匝比为5,开关频率为100K,吸收电容为2.2nF为例,其损耗的能量为2.2N*(20+300/5)^2*100K=1.4w ;
采用RCD吸收,因为采用RCD吸收,其吸收能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电容C上的DC能量,一部分就是漏感能量转换到C上的尖峰能量,因为漏感非常小,其峰值电流由不可能太大,所以能量也非常有限,相对来讲,只考虑R消耗的直流能量就好了,以上面同样的参数,C上的直流电压为Vo+Ui/N=80V,电阻R取47K,其能量消耗为0.14W,相比上面的1.4W,“低碳”效果非凡。
2328404
2010-08-26 17:48
离下班还有十几分钟,再谈谈这两种吸收电路的特点及其他吸收电路:
RC吸收:吸收尖峰的同时也将变压器输出的方波能量吸收,吸收效率低,损耗大,但电路简单,吸收周期与开关频率一致,可以用在低待机功耗电路中;
RCD吸收:适合所有应用RC吸收漏感尖峰的地方(包括正激、反激、全桥、半桥等拓扑)吸收效率较RC高,但是存在一直消耗电容(一般比较大)储存的能量的情况,不适合应用在低待机功耗电路中(包括初级MOS管的漏感吸收);
再讨论一下ZENER吸收:可以应用于初级MOS漏感尖峰吸收,次级整流管电压尖峰吸收,还可应用于低待机功耗电路,吸收效率最高,成本高,但ZENER稳压参数变化较大,需仔细设计。
2328571
2010-08-27 09:22
2329202
2010-08-27 09:41
2329235
320841
2010-08-27 17:59
2330094
72027
2010-08-27 19:34
2330180
3863
2010-08-27 20:52
2330264
109090
2010-08-27 21:31
看起来不错,找个时间试验一下.
不过加了个二极管,成本又会稍稍上涨,在小功率电源上不太适合吧.
2330316
321183
2010-08-27 22:13
关注下
2330355
283586
1、支持jpg、jpeg、png、gif,单张图片最大支持4MB
2、最短边大于128像素且小于4096像素
2328358
597423
23
52777
说说你的看法
登录后可以回复楼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