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发新帖

ZT 2005电子变压器应用市场回顾

2005电子变压器应用市场回顾

[编者语]:
2005年12月,又一个新年即将到来,回首2005年电子整机市场上的处处硝烟,有不少的感触.新型电子整机市场的逐渐火爆,昨日产品的黯然失色、悄声退场.真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整合一年来在我们眼前飞来绕去的各种信息,努力将应用市场的各般变化真实呈现出来,既是想对一年来我们陪同读者走过的日子进行回顾,更是希望可以借此给广大读者了解明年应用市场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些参考.
                                                     ■本刊记者/亚楠



PC:产品多样化、个性化,市场进一步细分

[市场状况]
从整体上来看,2005年电脑市场总体处于销量攀升、价格下降的阶段.中国台式电脑市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产业扩张成为主要台式电脑厂商收入增长的重要方式.PC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教育和中小企业采购的平稳增长,以及三级以下城市用户对台式电脑需求的逐步增长.同时,乡镇市场已出现萌芽.但去年中国PC市场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价格结构上,受政教市场采购集中化程度加大以及家用台式电脑主流产品价位段下降明显和部份电脑元器件价格走低等影响,PC平均单价下降明显.在竞争秩序方面,由于国际品牌加大在中国市场的进攻力度以及二线品牌抢夺市场,上半年市场的非理性竞争加剧.
一直以来,价格和渠道覆盖面都是国内服务器厂商的强项.尤其是在低端市场,价格优势以及在区域市场积累的细致的渠道覆盖能力,是国内厂商之所以能在1路和2路服务器市场长驱直入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但同时国际厂商也逐渐重视低端市场,在技术、价格、管理和销售方面加大了力度,市场效应也很快显现出国际厂商一路上扬而国内厂商开始滑落的现象.
就2005年的笔记本电脑市场情况来看,各大厂商都相继推出标价为2999----6999元的低价笔记本来争夺市场.连IBM、惠普、戴尔等都相继打出了6999元、5999元和4999元的低价,市场竞争一度白热化,给国产厂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另外,品牌PC和白牌机之间的价格差进一步缩小.如浪潮发布不带显示器的1999元电脑、联想发布2999元“圆梦”系列低价电脑,TCL也采用英特尔的赛扬处理器降低成本推出低价电脑,竞争低价市场是比比皆是.这个价位原本是小品牌电脑最理想的生存空间,但现在都被主流品牌挤占了.
据CBIResearch发布的调查显示:2005年上半年中国PC服务器市场总销量达到17.4万台,同比增长15.7%,销售额达到36.6亿元,同比增长7.6%.2005年上半年是中国PC服务器市场行业采购的淡季,销量并不乐观,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仍旧是国外品牌,如IBM、HP、DELL等占据了54.7%的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7个百分点.但国内品牌在渠道的建设及产品策略上也进行了调整,开始将触角深入到二、三、四级市场,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相对更有优势的中小城市和乡镇,全面掌控低价市场,不断加大与国外品牌抗争的实力.
联想针对乡镇需求推出了“乡镇电脑”;方正在挺进高端市场的同时,加深向三、四、五级城市延伸.一线PC厂商从中小品牌PC机厂商那里抢占市场份额的情况已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面对大品牌PC机厂商的攻城掠地,有一部分体力不支的中小厂商也已悄然退出市场.联想、TCL等在电脑和家电行业具备一定实力的厂商,在本年度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正在率领国产PC突出重围.

[产  品]
2005年,64位技术及双内核处理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英特尔、AMD、微软等国际领导厂商64位CPU和操作系统的全力推广,正在引发PC从32位向64位的全方位技术过渡,而双内核处理器等尖端技术的出现也将引导PC高端应用的发展.
2005年初各个厂商已经开始日益加大产品细分程度,并在产品性能和设计上进行创新,力争在各个层面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清华同方真爱T二代宽带娱乐电脑、TCL SHE女性电脑、方正鼠米儿童电脑的推出等都是主流PC厂商为顺应用户需求而进行的多元变化.此外,清华同方也在积极拓宽产品线,推出了面向专业游戏用户的高端游戏PC.
从产品类别来看,政府、教育、制造等重点行业作为商用台式电脑发展的支柱,使得商用台式电脑市场销售量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商用台式电脑销售方向逐步从核心城市向区域中小城市转移.同时厂商也更加注重客户需求,更加注重用户细分、用户的体验和用户使用后的满意度,使产品更加体现个性化.
消费类电脑正在逐步走向“网络终端化”和“数码家电化”.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宽带的高速发展,电脑作为用户上网的主要工具,工作、学习和娱乐的需求已经成为购买电脑的主要目的,电脑已经成为主要的网络终端.同时台式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像家电,看电视、播放DVD、录像等传统的家电功能都能够在电脑上实现,电脑正在逐步成为家庭数码的中心.科技融合的需要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家庭对PC等家庭计算工具的要求大大地超出原有的概念.PC不仅仅是办公的工具,更是家庭娱乐中心,能够控制更多家电、完成单纯家电不能够完成的功能.
在PC领域,产品的发展趋势为更高的功率输出和增强的安全可靠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今年PC用电源产品的价格趋于稳定.
根据台湾的一线笔记本生产厂商,如广达电脑、仁宝电子、纬创资通和英业达的预期,2005年第四季度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将实现10%到20%的连续增长.虽然是传统上的滞销季节,明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仍被寄望能达到和2005年第四季度持平或微弱增长.
而主要的笔记本电脑厂商,包括戴尔、惠普和宏基也已经达成了一个协议,避免在2006年展开任何降价幅度明显的价格战.同时各大厂商的数据表明,目前全球的笔记本行业正向健康的发展方向增长着.而国内的笔记本厂商,则在今年下半年起,承受着毛利下降的困扰,并寄望这种下降将在明年有所减缓.



平板电视:春风得意马蹄急

平板电视从本世纪初开始在市场上现身,在2000年仅占全球电视机市场份额的0.5%.随着市场的加速增长,平板电视在2007年将很快占全球电视机市场份额的27%.在美国,平板电视的普及率将更高.

[市场:春风得意]
“2005年是平板电视的‘崛起年’”,在2005年初便已经得到了证实.从2005年初,平板电视之战便越来越烈,平板电视的销售情况一路看好.巨大“钱景”和高速度的市场增长率,让众多的彩电巨头开始押宝“平板”市场,平板风潮一浪高过一浪.
随着平板电视逐渐深入人心,以及液晶、等离子等彩电价格战的愈演愈烈,平板电视取代传统彩电只是时间问题.平板电视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消费者心目中又极具诱惑力,只要时机成熟,在价格上能令消费者接受,相信其未来发展的大好形势已经为期不远.
据慧聪家电市场研究所调查显示,目前使用传统电视的用户约占市场的 94%, 而使用平板电视的用户则不足6%,在潜在消费者中有81%的消费者打算在2年内购买平板电视,而只有19%的消费者暂时没有购买平板电视的打算.通过数字显示可以看出,平板电视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但竞争也很激烈.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称,价格的下降和人们对高清晰度电视的兴趣日益提高将推动平板显示屏电视的出货量在2007年达到5000万台.IDC分析师表示,平板电视最清晰的图像,最合适的价格和能够挂在墙上的轻巧外形是推动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
不少大型品牌企业今年都扩充了第6、7代液晶线,扩大了对液晶电视的投入,使得更多具有高清晰度的大屏幕液晶电视相继问世,也由此进一步降低了液晶电视的价格,使其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市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厂商在其中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市场研究公司Current Analysis表示,LCD显示器市场正以70%的年增长率蓬勃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而这一迅猛发展的势头,要归功于产品价格的下降和生产厂商的推动.
今年第三季度,19寸LCD显示器的销量首次超过了15寸LCD显示器.与此同时,LCD显示器的售价正以每年36%的幅度稳步下调.而在这一价格下调进程中,19寸LCD显示器更是一马当先,达到了42%的下调幅度.Current Analysis表示,从2004年第二季度到2005年第一季度,整个行业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最终导致了价格的下调.
据市场研究公司IDC亚太区分公司称,由于供过于求,目前LCD显示器价格已经在大幅度下降了,而且明年将继续下降.随着价格的下跌,LCD显示器的需求在2008年将超过CRT显示器.

[竞争:品牌争夺市场]
在高端平板电视的竞争中,国产彩电在26英寸以上大平板电视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创维从去年11月就发动了“色彩革命”,用“六基色”平板电视抢占市场,今年五一前更推出“A12”音频引擎,加上以往的六基色、V12数字引擎等,这些“技术牌”使得创维更加具有竞争实力.TCL则主攻光显背投等平板电视产品;康佳大打“高清”牌,以“全程高清”为重点;长虹则以“平板显像金三角”等六项专有技术获得了权威机构的推崇.
在新技术引发的彩电业升级战中,中国市场已成了所有商家的必争之地.国外品牌面对国产彩电品牌在平板方面的大举进攻,对国内市场也不敢轻视,SONY、SHARP等行业大鳄,均将今年的发展重点放在了中国大陆市场.
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供应商夏普从2005年起对其旗下的液晶电视产品开始执行新调整的价格体系,最高降价比例近30%,降价幅度在5000元以上.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夏普作为液晶行业的标志性企业一直都是许多同行制定液晶技术和市场战略的风向标,它的此番降价,势必影响到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由启动向普及的转化.夏普还计划等到条件成熟,会考虑把液晶屏幕和相关一体化的生产技术转移到中国.05年春节刚过,夏普还特别针对中国消费者对简洁外观感的偏爱,隆重推出了G系列的新品,新近上市的AQUOS G系列液晶电视是在去年基础上的升级版,在功能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升级为一体机.此系列新品还刚刚被美国电视协会授予2004年技术工程EMMY奖.
三星作为一家大型电子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尤其是在显示方面的技术并不亚于日系公司,是全球电子工业里面的一个神话.近几年,三星的液晶显像技术一直都跑在世界列强的前列.从102寸全球最大等离子显示器到82寸世界首例最大液晶屏,再到超薄CRT电视,三星无时无刻不在表现出其引领世界显示潮流的角色.中国国内市场一直被三星视为全球重点发展地区,所有在中国内地市场推出的新品几乎与全球同步.可见三星对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
索尼,“全球显像的代言人”在2005年度更是对中国内地市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殷切期望,预计在华业务将达40亿美元.05年索尼将用主要的精力大力推广LCD和背投产品.同时,索尼也将在传统的模拟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全线产品同时发展.2005年将是索尼在中国大陆实现全面本土化的一年.2005年索尼将主要在现有的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大产品研发、技术方面的投入,不仅供给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新技术,同时成为全球其他市场的技术输出地.05年中国市场在索尼的战略版图上的位置将得到实质性提升.
在新品方面,索尼05年更是重拳频出,连续七款高端电视新品上市,为高潮迭起的电视市场增添了更多的精彩.索尼近期推出的七款高端大屏幕电视,均采用了索尼独有的“贵翔引擎”技术,性能卓越、影像逼真.液晶电视KLV-MR32M2/MV32以及等离子电视KE-MR50/61,还增加了独有的横向及纵向位移和图像暂留两项人性化的功能设计.新品的连续上市不仅展示了索尼强大的综合实力,更为其争夺2005年高端电视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品、技术的竞争固然是争取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最为有效且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自然是价格的大幅下降.
从今年年初开始,平板电视降价之风就越刮越猛,尤其是国内品牌,大有要将平板电视“从贵族变成平民”之势.且价格“屠刀”已经从32英寸平板砍向更大尺寸.包括海尔、海信、创维、TCL、长虹、康佳、厦华等国内彩电巨头均纷纷在平板上大作文章,最高降价幅度都超过了20%有的甚至达到40%.从此次降价潮可以看出,平板彩电今年争夺的焦点将停留在37英寸、40英寸、42英寸的液晶上.  
国内品牌一向是国内电视机市场降价的主力军,这同时也给了国外品牌不小的压力,面对国内品牌液晶电视的降价冲击,价格一向较高的国外品牌究竟有何打算?以32寸液晶电视国内、外品牌价格变化为例.国外品牌在受到国内品牌降价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相应价格跟进,但降价幅度仍不及国内品牌.国外品牌价格要高于国内品牌,这是人们一惯的思维方式.国外品牌似乎没有料到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逐渐趋于理性.在性能相差无几的条件下,性价比高的优势自然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首选条件.因此,国内品牌大面积蚕蚀国外品牌市场的情景便愈演愈烈,着着实实地给了国外品牌一个不大不小的震撼.
岁末旺销季节,国内各大城市的液晶电视在整体彩电销售额中已经占到了六成以上.据专家预测,2006年,规模优势将对液晶电视市场起到关键作用,以TCL为首的主力军团发力有可能让一些小品牌边缘化.近日,中怡康对全国230个城市2000家大型家电零售商的监测数据显示,9月份,TCL以12.42%的零售量占有率位居液晶电视市场之首,长虹、创维、康佳等紧随其后,但国内二线品牌开始呈下滑趋势,索尼、松下等洋品牌则全部跌出销售前五名.


冰箱:高端市场暗流涌动

[概况:销量下降、价格上升]
根据GfK对冰箱零售市场的监测数据,以及对全国市场的推总分析,GfK的研究人员预测,2005冷冻年度冰箱市场的零售量将达到1150万台,销售额将达到252亿元.比较2004年度的数据,2005年全国冰箱零售市场的销售额增幅将达到9%,而销量增幅仅有2.6%,远远低于2004年度7.7%的销量增幅,以及近5年来平均5.7%的年平均销量增长率.
平均价格:接近2200元,比上年增长130元.
GfK的研究人员还预测,2005年,空调在全国零售市场的平均价格的涨幅将超过6.2%,平均价格将接近2200元,比2004年度涨幅超过130元.而在大中城市和较富裕的地区,平均价格涨幅更大,达到14%.可见,今年冰箱市场均价的上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量的增长.
冰箱平均价格上升,除了一些品牌对一些老型号以及同档次的新型号向上小幅调整价格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升级所致.GfK的零售监测数据显示,对开门冰箱正在持续高速增长,三门冰箱在沉寂了几年后终于在今年开始以高端冰箱新方向的面貌高速增长,而传统双门冰箱也在快速大容量化,此外电脑控温的比重也在迅速增长.
冰箱价格上升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制造成本的上升.由于2003年到今年4月的钢材价格一直在上涨,导致2005年度冰箱用钢材的采购价格大幅上扬以及压缩机价格的上涨.同时,石油价格的上涨也导致了塑料价格的上升.如此,给本来利润率就不高的冰箱制造商带来很大的压力.对他们来说,涨价是唯一的选择.

[市场:高端化发展]
今年冰箱迅速向高端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三门冰箱比重比去年增长一倍以上.从GfK65城市的监测结果来看,三门冰箱的份额从去年的2.8%上升到今年的5.9%,而且这一比重还处于增长的趋势中.GfK的研究人员预计,明年三门冰箱所占的比重在大中城市有可能超过9%.从全国来看,今年3门冰箱增长的趋势虽然不及在大中城市明显,但是比重也已经达到4.6%.估计今年三门冰箱全国销量将超过52万台,销售额达到23.7亿,而去年三门冰箱的销量只有27万台,销售额只有11.3亿.从全国来看,三门冰箱的销售额今年增长了1倍以上.而且在三门冰箱中,300升以上大三门的比重也有所上升,所以带动整体三门冰箱的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以上.今年8月,三门冰箱在大中城市已经接近4700元,是普通两门冰箱价格的2.2倍.
第二,大容量电脑温控冰箱增长迅速.从GfK 65城市的监测数据来看,整个冰箱市场上,电脑温控的比重从2004年的25%上升到今年的30%,而200升以上电脑温控型的比重,从2004年的18%提高到了今年的22%.也就是说,电脑温控冰箱的增长,基本上都在200升以上的大中容量的冰箱上.如果看销售额,今年200升以上电脑温控冰箱的比重已经接近市场的40%,而去年同期只有32%.
另外,从更细分的容量段来看,在普通两门冰箱里,200-225中等容量段增长最快,从占两门冰箱的22%增长到今年的26%,而175升以下小两门冰箱比例下降很快.而三门冰箱的大幅增长,带动300-500升大容量冰箱的比重从占所有冰箱的5%上升到了7%,销售额比重更是从9%上升到了14%.另外,由于对开门冰箱持续迅猛增长的态势,导致500升及以上的最大容量冰箱也占到了全部冰箱销量的1%以上,而销售额比重更是达到了6%.
第三是最高端的对开门冰箱持续高速增长.虽然今年由于对开门冰箱降价幅度只有不到3%,远远低于过去几年10%以上的水平,使对开门冰箱的销量增长幅度下降.但是,今年对开门冰箱依然保持了43%的销量增长率和39%的销售额增长率.预计今年对开门冰箱的销量将达到7.8万台-8万台,销售额将超过9亿.明年,对开门冰箱估计还将以超过30%的高速度增长,全国零售市场的冰箱销量将突破11万台.
在白色家电中,冰箱的利润率相对高而稳定.随着冰箱市场高端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冰箱行业的盈利状况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尤其对于那些正在将市场重点转移到高端冰箱的国外品牌来说,其利润将更可观.

[竞争:高端市场暗流涌动]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三开门冰箱销售井喷如约而至.与往年不同的是,垄断冰箱市场的传统巨头“四大家族”:海尔、新飞、科龙、美菱已不复昔日风光,而以伊莱克斯、LG、西门子为首的洋品牌卷土重来,冰箱市场重现群雄争霸的局面.有专家推测,国内冰箱市场“乱世”将至,厂商格局的新一轮洗牌在即.
传统的欧系品牌和新锐的韩系品牌在高端冰箱市场的一场暗战,谁将是最大的赢家?
五一前夕,西门子召开发布会,再次为博世冰箱进入中国造势;伊莱克斯表示将继续增资,长沙将被建成伊莱克斯集团的全球生产基地之一.
三星大中华区总裁李相铉表示三星将以高端产品为核心在中国开展事业;而就在不久前,在高端冰箱领域不断快速攻城掠地的LG连续召开新品发布会,大量采用了最新专利技术的高端登陆中国市场.
一时间,高端冰箱市场暗流涌动.尽管没有像中低端市场价格战那样轰轰烈烈,但欧系的增资扩产和韩系快速创新之间的较量却一刻也未停止.
2004年,博世-西门子集团旗下高端品牌博世冰箱悄然进入上海,并在南京经济开发区开始动工建设总投资额九千九百万美元的博世-西门子家电电器园.之后,博世中国战略图公开:2005年完成在华渠道布局;2010年完成在华阶段性目标——坐上中国家电国际品牌中老二的位置,占有10%以上的市场份额;此后冲击市场第一位置.
与此同时,伊莱克斯在杭州宣布,先期投资1000万美元,在杭州独资建立电器生产基地.此前,伊莱克斯已经投入5500万人民币用于该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投资及改造.伊莱克斯中国区总裁唐佳敦坦言,伊莱克斯已经明确当前的战略重心就是冰箱洗衣机及厨房电器两大领域.预计到2006年,伊莱克斯集团在中国的冰箱产量将达到130万台.
相对于历史悠久的的欧洲品牌,技术和设计快速创新成为了韩系冰箱征服高端市场的利器,独特的健康技术、另类的节能技术和富有灵气的外观设计立刻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同.仅仅数年时间,韩系冰箱快速崛起,与欧系冰箱在高端市场展开了激烈竞争.其中,韩系的代表品牌LG更是以无可抗争的优势向国内高端市场第一品牌的位置冲刺.
LG不断将采用最新技术的高端产品引入中国.3月,LG一口气推出了16款冰箱新品,充分地向国内市场展现了LG在技术力和设计力方面的多种创新,同时也将“LG创新争夺市场”的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快速创新升级产品之外,LG同样也增资扩产以扩充实力.新上任的LG中国营销总裁边京勋表示,将继续增资中国泰州冰箱工厂,将其建成LG电子在海外最大的冰箱生产基地,并且在两三年内达到年生产量200万台.
无论是对西门子、伊莱克斯还是LG、三星而言,现在言胜败毕竟为时过早.国内冰箱领域的优质企业群和复杂易变的市场环境,都为这场暗战的结局增添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
海尔、科龙等相对成熟的国内冰箱企业也推出了宇航变频冰箱这类新型的产品,希望能够提升品牌和产品,在高端冰箱领域分一杯羹.
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家电连锁卖场的扩张、国家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国家能效比政策的升级乃至于人民币汇率的浮动都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这一场豪赌的结局.LG、西门子、伊莱克斯甚至某个国内厂家都可能成为最后高端冰箱市场的霸主.
在充分竞争的面前,消费者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可以预见,高端冰箱市场必然会有这样的变化:品质更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更快,更多人性化的设计涌现、使用更方便,外观设计更加生活化、家居化,产品价格更加便宜……也许今天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双开门,不久之后就会有每家一台的局面出现.

DVD:标准化之争

05年DVD市场上,传统的DVD价格几乎降到了底线,最便宜的也在200元左右.与此同时,DVD家族中的移动车载DVD、刻录DVD等形式的新产品却也逐渐红火起来.随着消费电子便携化、小型化、时尚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连接电视、游戏机、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U盘的移动车载DVD和车载DVD渐渐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年度的DVD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亮点.

[亮点:新品发力]
目前,移动DVD面对的消费人群正在逐渐增加.我国目前单是拥有私家车的人数就高达1000万以上,在校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有2000万之多,白领、商务人士及时尚青年数目则更在此之上,这必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而在欧美国家,移动DVD已经占到了影碟机销售总份额的20%~30%,也就是说,每卖出10台影碟机,就有两三台是移动DVD.
对于成本价格相对较低的中国生产商们来说,国内、国际市场的潜力都不容小视.国际大企业垄断的地位已经被打破,国内不少厂家的加入以及产品价格的回落等因素都使这一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车载DVD目前还是以外资品牌为主,松下,索尼、先锋、JVC、健伍等五大外资、合资品牌大部分在国内都设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不过,随着我国汽车消费的逐步增长,私人汽车的增多,国内的一些传统家电企业也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领域.新科电子就已经走在了其他企业的前面,率先推出了几款优秀产品,并欲与国际产品“试比高”.  
车载DVD研发的重点主要是汽车在行进中的播放效果,并且要兼顾运动防震、防热冷、与车内环境协调等技术性问题,在技术要求上比家电产品要高很多,因此是否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也是能否进入车载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刻录DVD也是今年DVD发展的一大亮点.与传统DVD相比,它支持刻录一次性或可擦写光盘;配有内置电视接收器,可以实时、定时录制、刻录TV节目;能与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连接,将其内容转录成DVD光盘进行保存.

[前景:标准化之争]
近几年,我国的DVD以低成本生产占据了世界DVD市场的2/3.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利用专利费打击我国产品的同时,DVD论坛的领军者日本的索尼、松下、先锋开始走一条异于现行DVD的路线,即蓝光技术,以此来孤立中国军团.但是日本军团内部却也还没有统一,索尼领导的蓝光标准与东芝为首的HD-DVD,也处于激烈的争夺中.蓝光标准同HD-DVD标准这两种标准并不兼容. 它们各有优点,蓝光光盘标准的优势在于有更大的容量,而HD-DVD标准在于生产成本更低和可以向下兼容现在的DVD格式.  
面对挑战,国内的厂商坚持走自己的路,相继推出了高清视频播放器,即现在打得火热的EVD、HDV、HVD.  
中国是DVD制造大国,但是由于没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深受专利费等问题的困扰.2002年,为了解决专利问题,振兴民族产业,中国自主研发了下一代DVD格式——EVD,该标准在今年初被确定为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当很多人都认为EVD将成为DVD的升级产品时,却不想半路上杀出了程咬金.去年以来,HDV、HVD的横空出世,让原本已受到价格瓶颈困扰的EVD腹背受敌.  
EVD系统是DVD的升级换代产品,全称是“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与超级VCD和DVD相比,EVD的清晰度要高出近5倍,可以接收数字电视节目,并具有独特的可擦写功能,可直接录制节目并把播出的节目直接刻成光盘;完全和计算机兼容,是网络时代的影碟机发展方向.  
但是片源和价格的问题,一直是业界公认的制约EVD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实早在2002年7月,EVD就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眼前.直到经历了一年多的等待后,2003年11月18日EVD国家标准的草案终于正式出台,但EVD的发展却仍是一波三折.先是原定11月上柜销售的目标没能如期实现,上柜日期一拖再拖,到2004年 1月在新科等企业的积极运作下,上柜终于成为现实,但高昂的价格以及较小的存储容量、内容的缺乏却又成为它的杀手锏.  
不久,北京凯诚高清也推出了高清电视视频播放器——HDV,并宣称,HDV不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价格比EVD便宜,与目前市场上的高档DVD差不多,碟片质量也与DVD相差无几.在凯诚高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家电大鳄突然倒戈,原本表示支持EVD的国美宣布将与凯诚高清合作,其即将成立的音像公司将为HDV提供节目内容.  
04年4月,创维、长虹、TCL等19家彩电企业宣布成立HVD(高清晰度视频光盘)产业联盟,与此前政府牵头成立的EVD产业联盟,和国美全力打造的HDV联盟争夺新一代DVD市场.  
到目前为止,HVD的销量还很不错.芯片供应商上海晶晨CEO钟培峰透露,HVD阵营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使HVD的总销量达到100万台,而在明年全国2000万台碟机总销量中,将有200万台属于HVD.  
到现在,国内的高清碟机标准已经是三足鼎立——新科、上广电领衔的EVD、上海晶晨半导体的HVD和北京凯诚高清的HDV.但是,他们都受到相同制约因素——价格高昂和片源匮乏的困扰,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最近,国家政府研究机构———光盘国家工程中心向国际DVD论坛工作组提交计划,希望能基于HD-DVD标准开发一种只面向中国市场的DVD格式.具有这种格式的产品预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推向市场.这一举措也引发了行业内很多的争议.看来国内的标准之争将变得更加复杂.  
眼看中国国内市场这块“大肥肉”被分吃,国际巨头们(蓝光集团和HD-DVD)都加快了产业化的步伐.而国内的电器大户——长虹、夏新“引狼入室”,加入HD-DVD阵营,给民族产业的发展又浇了一盆冷水.HD-DVD以其良好的兼容性,广泛的片源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都很高,给了刚起步的国产影碟厂商巨大的生存压力.  
标准之争愈演愈烈.标准太多,又不能够兼容,连片源主要提供者——好莱坞片商们都茫然不知该支持谁才好,现在的形势似乎还是势均力敌,但市场的风云变化莫测,到底发展如何还得加以时日才能见分晓.

机顶盒:数字电视时代的先驱者

2005年,数字电视绝对是人们谈论最多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2003年已经启动的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推进,我国在本年度已经开始正式开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并计划于2008年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2015年停止模拟电视播出,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有线、卫星和无线的全国覆盖,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中,我国现有的4亿多台电视机将面临向数字电视的平移,而这种大面积平移的基点就是加装在有线电视机上的数字机顶盒.
据权威数据预测,目前中国有1亿多有线电视用户将最先成为机顶盒的有效用户,到2008年则有望达1.4亿户,而目前市场上的机顶盒分高、中、低三档,平均价格为1000多元,业内人士分析就机顶盒一项的市场容量就高达1500亿元.
目前国内机顶盒市场的发展并未超出投入阶段,几乎所有地区实施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都采用了机顶盒免费赠送的方式,如此说来,机顶盒厂商的盈利方式并不在销售上,而应该建立在与各地数字电视运营商在利润模式合作的基础上.
总体来看,今年的数字电视机顶盒还没有投入大批量的生产,而且国内机顶盒的销售主要还是由运营商捆绑销售,市场化的程度很低,此外由于没有实行机卡分离,机顶盒厂商需要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做.
机顶盒的竞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一方面家电企业不断加强对数字电视机的研发,不少企业纷纷推出“数字电视机”,而有的企业宣称已经成功研制了可以取代机顶盒的数字电视一体机,似乎预示着机顶盒作为一种“过渡产品”,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寿终正寝.另一方面国家广电也在逐步采取措施推广数字电视,同时也将推动了机顶盒的发展.
作为整个数字电视计划的一个中间环节产品,数字机顶盒市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数字电视的推广,也就是各相关方的利益争执以及妥协.而且,机顶盒还呈现各地电视台“诸侯割据”的庞杂局面.因为各地数字电视接收条件不一,各地自行招标的机顶盒也不能相互兼容,制造企业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难以下降.但“机卡分离”仍不能让机顶盒大规模进入家庭,因为用户、运营商、机顶盒制造商都没有积极性.用户看惯了免费的模拟电视,运营商不愿一次采购支付巨额现金而倾向分期付款,制造商更不愿接受利润微薄而且分期付款的局面.
业界人士认为,由于数字电视市场刚刚启动,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市场模式,这也制约了机顶盒市场的快速发展.比如数字电视的市场标准迟迟难以确定同样也制约了产品市场的发展,给数字电视和机顶盒生产及销售带来不确定因素.但是,随着广电对数字电视的良好希望和预期计划,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字电视在国内的市场前景是光明的,数字电视的推广对整个行业都是巨大的商机.

小家电:前景看好

小家电市场潜力巨大,据专家简单估计,市场容量至少3500亿元.有数据显示,单在整体厨房领域,未来5年内将有25%的城市居民准备购买,市场空间高达560亿元.据统计,未来5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对于燃气具产品的需求旺盛,预期购买率将达到50%左右,燃气灶的市场需求总量将达到4240万台,市场容量400亿元.除此之外的小家电不但品种众多,市场空间也是相当惊人,未来五年的市场空间至少1200亿元.

[电磁炉:前景广阔]
新技术、新概念的电磁炉产品不断出现给市场带来了一场厨房烹饪器具的革命.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涡流加热原理来工作的,其流行的理由很多:集炒、煮、煎、炸、烧烤于一身的强大功能,无明火掌厨带来的环保环境,93%以上热效率带来的节能效应,更适应中国烹调习惯等,正好填补了现代文明对厨具的配套需求.
伴随微电脑技术在电磁炉产品中的应用,一批技术派企业迅速成长为电磁炉行业的中坚品牌,在行业内率先采用了诸如软启动技术等一大批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从而大大降低了电磁炉的返修率,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使得技术实力派企业已迅速成为市场的主导品牌.
另外,有关部门对电磁炉的认证,使热效率高、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品牌产品浮出水面,也使消费者加强了购买的信心.据长沙各大家电商场的销售数据显示,近一段时间,电磁炉的销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以上.
由于技术日趋成熟,电磁炉的价格也在逐步下降,加上方便快捷、安全、外观设计的个性化、产品功能的多样化等因素都使得今年的电磁炉市场格外火爆.另外,一些家电知名品牌跟进国内电磁炉市场,如美的、科龙、格兰仕、美联、三角等,以其在家电市场的知名度和成熟的营销网络,很快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品牌产品的带动下,电磁炉市场正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
虽然整个电磁炉行业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是由于太多企业的介入和较高的技术壁垒,整个电磁炉行业已经开始提前洗牌.专业性的生产厂家和原有的小家电知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也开始不断提高,其中以盈谷、美的、富士宝、尚朋堂等企业为代表,这些企业以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质量、优秀的售后服务和个性化的产品设计为竞争优势,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而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和螺丝刀工厂则由于产品价格的猛烈下降而开始退出市场.
电磁炉以其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特点,掀开了一场厨房世界的革命,但是电磁炉行业也并非是一块谁都可以吃的唐僧肉,随着市场的发展,电磁炉行业已经开始快速洗牌,技术和时尚的个性化产品设计将成为电磁炉行业竞争的最明显特点.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电磁炉是当前年增长率最快的小家电产品,2002年产销量约400万台,2003年产销量逾700万台,2004年预计将突破1000万台;有关权威机构预测,未来5年,电磁炉在国内将有7000-8000万台的市场潜力,市场容量将达百亿元之巨.

[微波炉:市场潜力有待发掘]
微波炉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预计在3年内微波炉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销售量将以7-9%年度增长率稳定增长.现在,微波炉产品的主要市场需求仍然来自于城镇家庭,虽然目前城镇家庭微波炉保有量逐年上升,但仍远远未至饱和,目前在城镇家庭微波炉产品渗透率不足50%,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微波炉产品需求虽然有所增加,但鉴于中国大陆地区农村消费水平低下以及农村经济提升速度较为缓慢等因素,所以市场空间仍然不大,近几年内难有大幅度增长.经过过去几年的价格恶战之后,微波炉产品主销型号价格已经非常贴近普通消费者.厂商应在注重一二级市场的同时关注三级及以下市场的挖掘,以获得新的市场空间.

MP3/MP4:柳暗花明

2005年,谈到消费电子,人们脑中一定会浮现MP3和MP4的名字.是替代产品?还是各有天下?MP3行业的一度混乱,价格战的阴影还未散去,非法音乐下载的控诉又接踵登场,加上更有所谓的便携式多媒体(MP4)的盛装上市,是否已穷途末路?MP4行业标准尚未统一,价格战的阴影也悄然袭来,片源的稀少也在威胁新生的产品,更有便携式DVD和多媒体手机的威胁,市场前景是否当真一片光明?
今年上半年以来,集中在深圳、广州和东莞的中小MP3厂家已有200多家倒闭.有数据预示,从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第一季度,国内MP3销量将增长10.9万台,但是销售额将仅仅增长0.6亿元,利润继续急剧下降.
利润下滑的背后,带来的还有产品品牌的混乱及其质量的下滑.有行业人士表示,直到2005年,MP3的品牌集中度还不到5%.而现在在街头林立的小商店和大小超市内,都能轻易看到MP3的影子.这几个月以来,苹果、三星、艾利和、朗科等知名品牌MP3厂商价格大跳水,有的存储量为128M的机子低至499、399、349元.杂牌军价格更是一降到底,有些128M的机子卖价不到200元.
市场的鱼龙混杂直接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不堪.据说,市面上除了一些知名品牌返修率能控制在15%~20%左右外,很多产品返修率高达40%~50%,有的甚至达到100%.面对混乱的市场,很多企业纷纷转产,又打出了MP4的招牌.仅在深圳, 就已经有二三十家企业,从MP3“随身听”抽身进入MP4“随身看”市场.
现在的MP4,俨然一个数码电子的新贵,在它的殿堂里生产商渐渐地也是贵宾云集,人们熟悉的IT国际巨头几乎都加入了这个行业.移动数码领导厂商ARCHOS先入为主领跑市场,软件巨无霸微软虎视眈眈,消费电子领导厂商索尼加快了进程,此外,三星、艾利和、LG、东芝、夏普、三洋等一系列名门望族也都针对MP4发布了推广计划,甚至于国内长虹、清华紫光等都加入MP4市场的角逐.这些企业中有很多都是MP3市场上的主力军.众多企业的加入,在丰富产品的同时,也预示MP4价格的进一步下降.
在2005年年初,还有很多企业因此而大捞了一把.但是好景不长.很多的弊端在半年不到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低端产品出现了无序竞争,厂家们打起了价格战.低利润的出现已经让中小企业们如履薄冰,加上高返修率,对那些小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
苹果、艾利和、三星、索尼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生产商们拥有雄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更拥有战略性的眼光,能将每一款产品都作为精品.但是即使这样他们也在慢慢地将注意力转移到MP4上.国外品牌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不断降低,加上他们原有的优势,严重影响了国内品牌MP3,甚至是处于中高端市场的国内品牌都感觉到了市场操作的难度.
与MP3的穷途末路相比,MP4则俨然是数码电子行业中正冉冉升起的新星.随着生产所需的主芯片、存储器、显示屏、半导体等相关元件的降价,技术的成熟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MP4成本不断地减少.
内容也是所有MP4遭遇的另一普及瓶颈.虽然目前为MP4提供电影资源下载的网站数量也已经和MP3资源网站相当,但是网站内容建设混乱、影片质量良莠不齐、收费机制不健全等直接影响到了MP4的普及.如果能突破这道壁垒,MP4才可能前途无量.
不过,临近年底,各大媒体上均出现了MP4厂商合力推出行业标准,统一产品标准有望于明年面市的消息.希望这个标准的出台可以推动MP4市场的稳步健康发展.

数码相机:市场依然精彩

近年来,数码相机凭借直接取景、直接拍摄、直接回放、直接输出的优势逐渐改变着人们延续百年的传统摄影观念,并逐渐取代传统胶片相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数码相机的销量在2003年和2004年就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让众多年轻用户抛弃传统银盐彩扩的影像解决方案,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而在即将过去的2005年里,数码相机的发展依然在延续,越来越多的家庭用户开始采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并且进行直接打印或者冲印.

[亮点:数码单反风头正胜]
记得在2004年年底预测2005年单反数码相机市场发展的时候,就有许多人曾提出:2005年是数码单反年,而其中的主导力量就将是各款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各大厂商都会推出想当级别的产品抢占入门级单反市场.
一转眼之间,2005年即将过去,目前的市场发展情况恰恰印验了这个预测.因为数码单反相机的普及已经逐渐进入鼎盛时期,消费者对数码单反相机有了更多的认识,特别是许多原本胶片相机的用户对于消费级数码相机难以接受的格局都让数码单反相机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低价数码单反相机因为价格相对较低,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突然增大较大,众厂商看准了这块蛋糕,于是佳能、尼康、柯尼卡美能达、宾得、奥林巴斯纷纷推出自己的新款产品来争夺这个炙手可热的市场.因此,入门别的低价数码单反相机真正大面积进入市场应该还是在2005年.  
2005年的数码单反相机市场,在这几款入门单反相机的互相竞争下,可以说精彩纷呈.而中端产品中,佳能EOS 20D依旧以不错的销量保持冠军,富士S3 Pro在影楼领域同样也是无人能及,11月刚刚上市的尼康D200不知道是否会给中端数码单反相机市场带来一阵旋风呢?在高端市场中,佳能最新推出的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EOS 5D近日频频降价,26000元的价格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依旧是可望不可及,而大小兔子和D2X也只有那些专业用户和发烧友才会舍得银子买来把玩,市场的主流力量的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的强势必然将延续到2006年.

[市场:消费级相机偏向极端发展]
回头再来看看消费级数码相机在2005年的发展,可以说主导方向非常明确,2005年几乎没有一个非常出色的旗舰级数码相机出现.另外,目前主流消费级数码相机的发展已经开始偏向两个极端.一是将更多的功能集成到更加小型轻量化的机身中,卡片机的发展在2005年是非常迅速的,无论是SONY还是佳能,甚至连一贯偏向保守的尼康也开始进军卡片机的市场.
2005年的超薄卡片机的像素已经越来越高、支持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而液晶显示屏的尺寸也越来越大,这些都让用户在使用上倍加方便.同时,这些机型的尺寸也越来越薄,而重量也更加合适.另一个发展趋势则是高倍变焦数码相机不断增多,其实从2004年开始,几款高倍变焦数码相机的关注度就节节高升,在2005年,除了佳能之外的其它厂商似乎都在拼命推出高倍变焦数码相机.撇开最后的成像质量不说,对于消费者而言,花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一款可以看的更远的数码相机应该是一件比较实惠的事情.
对于2005年的数码相机市场来说,高额利润率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少,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也更加有针对性和拥有足够的理性,所以数码相机厂商的日子其实一天比一天难受,但是只要有利润存在、只要有竞争存在,这个市场就不会消亡.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2006年的数码相机市场会比2005年更加精彩,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手机:市场与竞争同步

2005年,是国内手机市场春秋变换之年.2004年,中国手机销售量7300万部,比2003年增长8%,而2001-2003年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1.9%、35.8%和18.1%.据市场分析机构预测,国内手机市场的增长速度年内还将进一步放缓.
随着两轮手机新牌照的发放,华为、宏基、大显、泛泰等企业步入手机产业正规军序列,今年更有不少的家电企业加入手机生产的行列.整个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并呈现新的竞争格局:
一种是以诺基亚和三星为代表的“明星型”企业,以高价明星机型拉升形象,同时在终端销售拥有大量普通机型.这类企业要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品牌的市场成长率,引导消费时尚,并防止其他竞争品牌的进攻.当手机业步入微利时代,这类企业正面临巨大挑战.  
第二种是“金牛型”企业,以索爱和康佳为代表.这类企业有效定位自己的细分消费群,争取规模利润市场份额,注重主力机型的打造,追求实际的销售增长,和更为持久的产品生命周期.  
新获手机牌照的实力型企业可以称为“幼童型”企业,这些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产品开发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以快速达到经济市场规模,实现赢利;成长性和利润均大幅走低的企业则成为“瘦狗型”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在高中低端手机占据的市场份额方面,根据赛诺最新的市场统计数据,在GSM手机领域,1000元以下的手机产品占据32.7%的市场份额,1000-1500元价格区间内的手机产品占据34.2%的市场份额,这两个价格区间的手机产品占据了2/3的手机市场份额.这两个价格区的市场份额,是各大手机厂商争夺的主战场.  
在摩托和诺基亚大推600元以下低端手机的同时,康佳和索爱在中高端市场分别展开反击.康佳在中端持续发力,康佳宣布将其MP3音乐手机的主力机型M929大降20%,从1590元降至1290元.同时,康佳还透露了其智能手机V8将于近期上市的消息.  
索尼爱立信则推出国内首款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200万像素手机K750c,上市定价低于4000元,其畅销机型索爱K700C则降到2200元左右,整体价格体系积极下沉.在诺基亚、摩托、索爱和康佳的拉动下,从低端到中高端,整个市场充满了火药味.
另外,2005年,以MP3手机、蓝牙手机、智能手机为首的创新功能手机,在功能方面甚至威胁到数码相机、PDA、MP3/MP4产品的市场,市场占有份额快速增长,很快成为市场上新的消费热点.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普及于普通手机上,一些华而不实的新技术正在消费者的选择天平中逐渐被弱化.另外,随着中国手机市场的成熟,用户群体将诞生不同的创新性应用,从而注定了“万能”手机将在未来大行其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到的“万能”手机并不意味着在一款手机上实现“万能”,而是通过系列化的产品来实现.)
在市场竞争虽然今年发改委先后核准了13家通讯企业获得手机牌照,国产手机阵营日趋庞大,但仍未扭转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的持续下滑.昨天,权威调查机构赛迪咨询发布《第三季度中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国产手机销量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到了41.3%,创出年内新低,2005年国产品牌手机份额同比大幅下滑已成定局.    
核心技术能力和关键应用技术的长期创新与积累能力的缺乏,使得国产手机一向徘徊在中低端市场,用户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也比较低.而“黑手机”的泛滥,更使得国内手机市场愈发不景气.
国内市场的不景气,国际厂商的不断压制,使得2005年的国产手机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并非全行业都遭遇“寒冬”,国产手机仍有出路可寻,新老手机厂商也正在积极自救之中.

PDA:多功能、专业化突破市场

市场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PDA的发货量为345万部,同比去年增长20.7%.2005年前三个季度,全球PDA市场发货量达到了1500万部.
报告显示 (RIM)黑莓产品发货量增长了52.6%,增长还不足3%.惠普iPAQ排在第二位,但是产品的发货量下降了20.2%;PalmOne的PDA列居第三的位,产品发货量则下降了36%;T-Mobile 的Sidekick II排在了第四位,三季度其发货量达增长了305.5%. 在PDA产品操作系统市场上,微软的操作系统依旧占据了市场的主流,其市场份额为49.2%;RIM列第二,其操作系统市场份额为25%.    
近几年,来自超轻便笔记本以及整合了管理和语音等功能的智能手机的侵蚀,PDA市场正急剧萎缩,导致了主要的PDA销售商如索尼和东芝已几乎完全撤出了该市场.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受到智能手机的冲击,未来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市场很不景气,并有逐渐萎缩的景象,全球掌上设备市场不断下滑,随着索尼、东芝、夏普等日系厂商纷纷退出欧美掌上电脑市场,联想、方正等国内大厂也基本停止了在传统掌上电脑领域的开发,掌上电脑的末日似乎已经来临.
但是,最近有业内人士表示:以电话和记事本为主要功能的PDA被称作低端基础PDA,由于功能单一已经逐步失去市场,而目前市场上的高端PDA,凭借其多媒体、无线扩展以及信息处理等优势一直保持着旺盛发展的势头.尽管对于全球2500万PDA用户来说,信息管理是此类产品最关键的功能,但是如果商家还想保留这块市场的话,PDA产品必须进行演变,需要新的产品类别、应用功能和技术.
现在,掌上电脑厂商已经开始试图在产品中不断加入新的功能、新的技术.首先被加入的就是娱乐功能,由于PDA一向定位于商务人士,所以在娱乐方面比较缺乏,而现在可拍照、可录音、可听MP3,甚至可以看小电影等娱乐功能的PDA比比皆是.其次是加入无线连接功能,虽然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有该功能的产品不多,但厂商都在努力,一旦技术壁垒打破,市场空间也会突然变得很诱人.
预计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针对特定行业推出的能与系统进行实时数据处理、具备信息交互功能和能提供运营平台、实现行业业务创新等诸多功能的行业定制化PDA产品将在中国市场掀起需求高潮,PDA的行业应用将成为促进中国PDA市场增长的一个驱动力.

汽车电子:2005年IT产业新亮点

汽车电子被公为是2005年新的产业增长点,甚至是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在中国,汽车工业有可能超过信息产业,成为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市场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增长迅猛,2004年产销量均超过了500万辆大关.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汽车将是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汽车电子产品和技术的价值含量平均约为22%,中、高档轿车中汽车电子已占30%以上,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地快速增长,预期很快将达到50%.另外据统计,汽车70%的创新来自于汽车电子技术.巨大的产业机会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已迈入快速成长期.2004年,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市场销售额突破450亿元大关,年增幅达58%,预计今年将达到700亿元.汽车电子产业已经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未来五年,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将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
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上电子应用比例的逐年上升共同有力地推动着全球汽车电子市场的稳步增长.据Strategy Analytics公司预测,从2002年到2007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的年增长率约为6.7%,到2008年全球汽车电子的总需求将增长到1500亿美元.
在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显得更加突飞猛进.赛迪顾问公司的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市场上共销售汽车电子产品2488万套,销售额达到300.4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33.7%和41.5%,远远高于全球汽车电子市场的年增长率.
而从汽车电子的应用比例来看,我国目前生产和应用的还只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电子产品,目前已经在国外普遍应用的汽车电喷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和安全气囊等电子产品在我国的生产和应用还刚刚起步,即使是目前应用比例较高的汽车音响、汽车空调等产品,其产品档次和国外相比也较低.我国汽车电子在整车中的应用比例与国际水平相比,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其增长速度却高出全球平均增长速度的好几倍.
赛迪顾问预测,到200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销售量可达到5400万套,销售额可达到780亿元.并且仍将继续保持40%的高速增长.而不少业内人士对它的预测则更乐观.他们认为,在未来3-5年,中国将形成每年1000亿元的汽车电子市场.其中甚至有人认为,根据2005年我国汽车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0000亿元的预测推算,汽车电子市场的规模大约可以达到2500亿元-3000亿元.

[竞争:各大企业相继进入]
中国,在成为全球利润最高的整车市场的同时,也成为了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中最具潜力和吸引力的市场.没有谁能够抵挡住这种来自滚滚财富的强烈诱引.于是,像阿尔派一样,已经进入了这个市场的公司开始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新的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而还没有介入这个市场的众多企业也开始磨刀霍霍、跃跃欲试.
最先来到中国安营扎寨的是一批与外资整车厂商相配套的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厂商,如美国德尔福、日本电装、德国博世等.据统计,2002年,仅这三家公司就占据了我国14%的零部件市场份额.其中,德尔福的销售额达到7亿美元.德尔福曾不无得意地宣称,德尔福为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厂商供货.而博世在中国的销售也是日益看涨.
紧接着在国际电子领域中享有盛誉的摩托罗拉、西门子等公司也跟了进来.摩托罗拉目前已成为北京吉普、北汽福田、戴姆勒-克莱斯勒、宝马等汽车制造商的电子器件供应商.据统计,目前摩托罗拉在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占有率为10%左右,西门子的市场占有率为15%.而在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中,摩托罗拉的市场占有率为13%,比西门子的8%要高出5个百分点.为此,摩托罗拉今年又有新动作,分别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在天津开始建设新的生产基地,企图将汽车电子这一块业务进一步做大做强.
成为国内汽车电子业主力的日系军团自然也不甘于示弱.丰田汽车的配套企业将陆续进入天津,富士通天也坦言将继续扩大其在天津基地的生产规模,而日前日本家电巨头松下也宣布将斥资2500万美元,在天津打造其在中国的第一个汽车电子开发基地.这是松下电器继日美欧之后创建的第四个汽车电子业务开发基地.
汽车电子的水涨船高同样也刺激着国内的家电、IT企业争相进入这个领地.如文章开头提到的东软集团,就与阿尔派合作成立了东软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将为国产宝马、奔驰等配套生产汽车电子产品.而以碟机、视听、能源、光电显示为主业的广东德赛集团也斥巨资进军汽车音响行业,并计划2-3年内在汽车电子市场打造出自己的强势品牌.此外国内家电企业中的海尔、夏新,通信企业中的中国普天等都已涉足汽车电子产业.家电巨头TCL日前也表示有意进军这一领域.
原有的汽车电子企业早已进入紧张备战的状态,而中外资家电、IT巨头的争相跟进,无疑把本已热火的国内汽车电子市场搅动得愈加热闹非凡.

[前景:国内企业仍需努力]
目前我国汽车电子的市场份额基本上由国外企业垄断.据统计,目前国内汽车电子市场70%以上的份额被国外企业占据,国内企业的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到30%,其中还包括不少合资企业.像摩托罗拉与西门子这两家全球最大的汽车电子半导体器件供应商就瓜分了国内四分之一的市场.英飞凌作为亚太地区车载电子产品第三大供应商,在中国市场也有不俗的表现.
汽车电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车载电子装置,另一类是电子控制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控制等,如电子燃油喷射、电控点火、自动变速、ABS防抱死等装置,它们的技术含量相当高,都直接影响到整车的性能.而车载电子装置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没有直接关系.它们包括汽车信息系统、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上网设备等.
我国1000多家汽车电子企业的产品都主要集中在车载电子装置方面.如汽车音响、汽车空调、中控锁、防盗系统以及电动车窗等低附加值产品.而自动变速控制系统、安全气囊、电子组合仪表以及发动机控制系统等高附加值产品仍大量依赖进口.我国在电子控制系统方面的产品可以说仍处于空白.
由于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我国往往在研发出样品后而无法付诸于实际的生产.研究与生产脱节,造成我国汽车电子产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使得大部分电子控制系统仍需依赖进口.例如目前国内高级车用传感器市场基本为国外品牌所占领,每年的进口量达到50万套以上.
在汽车电子市场一片繁荣的背后,国外品牌独占鳌头的局面凸显出国内汽车电子企业技术薄弱的生存危机.看看今年在市场上十分畅销的几款轿车的卖点,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所推崇的都是国外技术.如赛欧天窗版采用的是德国进口的智能一触式电动天窗,西耶那的发动机是进口配件国内组装,丰田威驰安装有DVD语音电子导航系统.国内汽车电子产品与国际水平差距甚大.
国外企业的大肆进入虽然有助于促进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技术的进步,但同时也必将给国内汽车电子企业造成极大的冲击.面对巨大的市场商机与挑战,国内汽车电子企业必需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技术研发实力,建立本地化产业链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与国外企业进行抗衡.

[后记]:

由于成稿时间匆忙,不能更详尽的展示电子变压器应用市场的全面情况.初步总结了05年应用市场的一些亮点和热点,将一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要概括,可能还有不少遗漏的地方,总结的也不尽完整,但是作为小结,仍然希望可以给我们的读者提供一点参考.
全部回复(0)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现在还没有回复呢,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