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发新帖

漏感计算公式(待续)

这是第一部分:较简单的顺序层进绕法(非三明治,不含内屏蔽)


Lp={1.2*MLT*Np^2[c+(b1+b2)/3]X0.01}/a       (uH)


其中:MLT为初级平均每匝长度(CM)


C为初次级最近距离


b1为初级深度,b2为次级绕组深度


a为绕组宽度。单位均为CM


三明治绕法和其他复杂绕法笔者正在测试研究中。。。

全部回复(29)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bozeng
LV.4
2
2010-05-07 11:57
学习了,谢谢
0
回复
411322
LV.5
3
2010-05-08 23:14
@bozeng
学习了,谢谢
多谢分享
0
回复
LV.1
4
2010-05-21 23:00

众所周知,如果有辅助绕组也要和次级一起短路,那么辅助绕组是当作原边呢,还是副边?这是个问题。


如果一个变压器 只有2个绕组,即一个初级一个次级的简单设计,如果初次级调换上下层顺序会影响漏感吗?


古语云教学相长也,请各位高手不吝赐教,谢谢!

0
回复
2010-05-22 12:51


0
回复
LV.1
6
2010-05-22 22:02
@
众所周知,如果有辅助绕组也要和次级一起短路,那么辅助绕组是当作原边呢,还是副边?这是个问题。如果一个变压器只有2个绕组,即一个初级一个次级的简单设计,如果初次级调换上下层顺序会影响漏感吗?古语云教学相长也,请各位高手不吝赐教,谢谢!

高手都潜水了,只好本人自愚自乐了,


今天下午我做了一些测试,发现调换初次级对漏感机会没有影响。


但是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即平均每匝长度是如何计算的?我发现用公式算和实际测量MLT还是有误差的,因为用公式算是假想绕组一周长方形的,而实际上由于导角R的存在,绕组是类似于操场的椭圆形。


呼叫高手指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欢迎大家指引,别让本贴沉没了!!!!! 

0
回复
LV.1
7
2011-05-23 18:47

呵呵,一年都没几个人顶我,我只好自己史海钩沉了,

今天特来请教冰版及其他大师,并附上不才最新经验公式,以补充一年前的帖子,

附件为三明治绕法的漏感计算,立式卧式均合适。

请各位指教,欢迎拍砖。

0
回复
LV.1
8
2011-05-23 18:57
@
呵呵,一年都没几个人顶我,我只好自己史海钩沉了,今天特来请教冰版及其他大师,并附上不才最新经验公式,以补充一年前的帖子,附件为三明治绕法的漏感计算,立式卧式均合适。请各位指教,欢迎拍砖。
我来顶你。。。
0
回复
LV.1
9
2011-05-23 19:03
@
呵呵,一年都没几个人顶我,我只好自己史海钩沉了,今天特来请教冰版及其他大师,并附上不才最新经验公式,以补充一年前的帖子,附件为三明治绕法的漏感计算,立式卧式均合适。请各位指教,欢迎拍砖。
谢谢jimmy,刚sandwich 忘记加附件了。
0
回复
隐形专家
LV.10
10
2011-05-24 06:42

公式欠清晰。补充如下:

  

0
回复
LV.1
11
2011-05-24 07:37
@隐形专家
公式欠清晰。补充如下:[图片]  
在实际中这个漏感很少去计算的吧?直接测量多简单。。。
0
回复
lianghongce
LV.5
12
2011-05-24 08:08
@
在实际中这个漏感很少去计算的吧?直接测量多简单。。。
赞成,能测量何必算啊,中国就是坏在这里。呵呵
0
回复
LV.1
13
2011-05-24 08:32
@
在实际中这个漏感很少去计算的吧?直接测量多简单。。。

只要你知道哪些因数影响漏感,设计和工艺绕线的时候注意就可以了。。

 

0
回复
LV.1
14
2011-05-24 10:45
@隐形专家
公式欠清晰。补充如下:[图片]  
谢谢隐形专家!1.2MLT哪些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呀!
0
回复
LV.1
15
2011-05-24 10:50
@lianghongce
赞成,能测量何必算啊,中国就是坏在这里。呵呵

实践有实践的作用,理论有理论的作用,我就问你一句,没绕出来之前你知道漏感大概多少吗?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好吗?

0
回复
LV.1
16
2011-05-24 10:51
@
只要你知道哪些因数影响漏感,设计和工艺绕线的时候注意就可以了。。 
我现在所缺的就是不知如何计算线饼牛的漏感。
0
回复
隐形专家
LV.10
17
2011-05-24 12:59
@
谢谢隐形专家!1.2MLT哪些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呀!
先 打开"Microsoft Word",在菜单栏选用”插入“,跳出菜单  单击“对象”,跳出“对象对话框,选择”Microsoft 公式。在“word"上写公式,写完后用”复制“将公式复制到Photoshop图像软件,然后用”新建“--粘结--保存--到JPEG格式。要化点时间。慢慢就学会了。
0
回复
LV.1
18
2011-05-24 14:04
@隐形专家
先打开"MicrosoftWord",在菜单栏选用”插入“,跳出菜单 单击“对象”,跳出“对象对话框,选择”Microsoft公式。在“word"上写公式,写完后用”复制“将公式复制到Photoshop图像软件,然后用”新建“--粘结--保存--到JPEG格式。要化点时间。慢慢就学会了。
谢谢啦!原来你也在研究漏感公式?
0
回复
LV.1
19
2011-05-24 14:53
@
我现在所缺的就是不知如何计算线饼牛的漏感。
你看看冰版写的变压器设计方面的帖子吧。。
0
回复
隐形专家
LV.10
20
2011-05-24 15:58
@
谢谢啦!原来你也在研究漏感公式?
我没有研究漏感公式的水平。,大的变压器书上有,小的变压器绕一个比计算快。
0
回复
boaster
LV.6
21
2011-05-26 17:58
@隐形专家
我没有研究漏感公式的水平。,大的变压器书上有,小的变压器绕一个比计算快。
0
回复
2011-10-12 12:37
@隐形专家
公式欠清晰。补充如下:[图片]  

这个好。。。找这个好长时间了。。。。

0
回复
2011-10-12 12:38
@
在实际中这个漏感很少去计算的吧?直接测量多简单。。。
要初步计算。。。呵。。。这样才有点依据。。。。
0
回复
ncy231
LV.7
24
2011-11-24 22:57
@lianghongce
赞成,能测量何必算啊,中国就是坏在这里。呵呵
理论计算是必须得,不算一下,你怎么知道你测的数据那个真还是假
0
回复
ncy231
LV.7
25
2011-11-24 23:28
@隐形专家
先打开"MicrosoftWord",在菜单栏选用”插入“,跳出菜单 单击“对象”,跳出“对象对话框,选择”Microsoft公式。在“word"上写公式,写完后用”复制“将公式复制到Photoshop图像软件,然后用”新建“--粘结--保存--到JPEG格式。要化点时间。慢慢就学会了。
专家就是专家啊,
0
回复
ctx1211
LV.7
26
2011-11-25 07:52
@隐形专家
公式欠清晰。补充如下:[图片]  
直接拿仪器测
0
回复
2011-11-25 08:36
@隐形专家
公式欠清晰。补充如下:[图片]  
做个记号。用时再来看看。。。。。
0
回复
cheng111
LV.11
28
2011-11-25 13:30
关注,一般都是直接测出来的。
0
回复
moses2002cn
LV.5
29
2011-11-25 17:24
@隐形专家
我没有研究漏感公式的水平。,大的变压器书上有,小的变压器绕一个比计算快。

有点鸡肋的感觉

0
回复
hjxie
LV.7
30
2013-10-23 16:52
@隐形专家
公式欠清晰。补充如下:[图片]  
感谢!我这二天正在弄一个LLC变压器,反复试绕多次变压器,总算把漏感的事给搞惦了,还没装机试验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