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发新帖

【我是工程师】新一代软性开关电源变换技术专题讨论

    【我是工程师】新一代软性开关电源变换技术专题讨论

    1帖;开关电源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从第一代硬开关技术发展到现在,步入了第三代技术,还要向第四代第五代技术迈进,即科技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智慧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技术不断升级,更新换代的里程碑的发展历史,当年的新技术到现在就是老旧技术了。先进技术也有保质期一说,刚出现一段时间是新的,然后就变成旧的了,专题讨论的源头从这里开始了,看过我前面的技术内容的网友,就转到这里了,继续讨论,在新的本论坛里,将比较系统,进一步的再讨论下去,原来的论坛也够长了,即楼太高了,转到这里了。也从这里新的开始了。

全部回复(596)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2015-04-05 12:08
我是沙发.
0
回复
2015-04-05 14:51
從這裡開始看張大師如何接電容電感及mos和二級管,繪出神秘而值錢百年難得一見五代諧振架構。期待......
0
回复
xiezhen
LV.7
4
2015-04-05 20:58
支持并洗耳恭听,,,,,,请简述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开关电源,并分析其优缺点,这样也算是温故吧!
0
回复
2015-04-05 21:03
请继续
0
回复
wxdwqj
LV.5
6
2015-04-05 22:14
凑个热闹
0
回复
2015-04-06 18:18
@wxdwqj
凑个热闹

你们好,过几天我就要上料了,在这个论坛里,专门谈技术的话题,我以前写过论文,这里是半论文的方式,总有从开头谈起,对一二代的技术内容,大家估计不陌生,我总结式而且比较简要地谈一些优缺点,特征,我想,就是这个技术不少人还是一知半解呢,我会在此充分的补充说明一下了,这是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然后重点地谈大家只知道的llc即多谐振技术到底有什么严重的不足,他真正的原理和特征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大家会看那llc的技术原理,尽管极少数人能看懂一些,但是,论文的理论非常片面,还是一句话,空头理论多多,看了也是一知半解的,不够全面,我老早就看过了,该说的一概没说的,其实非常片面,看得一头雾水连我也不例外,其实也是扯淡的空头理论,相当多的一概省略了,非常不给力,怪不得至今大家看不懂,一些实践者才有了一些深入的理解,不然,老是我如何,相当多的论文都是如此,公式一大堆,套套的一大堆,满专业词汇一大堆,搞懂了才发现绕了非常大的一个弯子了,本来是可以直接说的,通俗一些,所以,不要只顾看书本,片面谈理论,那其实都是骗人的,看看那理论,我看了,大部分理论都没有涉及,非常欠缺,什么也不知道了,那一些文人也是糊弄人的多多呀,也误导了不少人,我说了,我也发表了不少的论文,我也知道他们是怎么写论文的,我是深有体会的,就是拍脑袋空头理论言之无物的多多了,很多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就是理论一大套,说起来一大套,却做不出来的。

    我说了,llc的理论论文就是胡扯的东西多,还有不少书上的理论也一样如此,好多是错误的,或者需要的没有,不需要的一大堆,在这里我是说了实话的,llc原理对我来说非常熟悉,非常全面,对许多人确实是一知半解了,好多人根本看不懂了。所以,我国的电源技术落后就落后在这里了。

    我才不明白,01年我国就出现了llc的产品,十四年过去了,用这一技术的还寥寥无几,所以就停滞在三代技术上,看看现实,那时用的还是磁带的随身听和立式放音机,到处卖的还是磁带,不要忘了,技术的发展非常快,可14年了,谐振技术还没有得到推广,又为什么呢,就是学问不行了,所以也制约了技术的发展,如今大谈创新,确实,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不大在乎学问,就是抄抄抄,就是模仿成风不做学问,所以技术落后就落后在这里了,而且,糊弄人的一大套理论也误导了人,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特色了,以上言论有何不妥的话,见谅。

0
回复
TYU666
LV.2
8
2015-04-06 18:48
@zhangyiping
[图片]你们好,过几天我就要上料了,在这个论坛里,专门谈技术的话题,我以前写过论文,这里是半论文的方式,总有从开头谈起,对一二代的技术内容,大家估计不陌生,我总结式而且比较简要地谈一些优缺点,特征,我想,就是这个技术不少人还是一知半解呢,我会在此充分的补充说明一下了,这是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然后重点地谈大家只知道的llc即多谐振技术到底有什么严重的不足,他真正的原理和特征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大家会看那llc的技术原理,尽管极少数人能看懂一些,但是,论文的理论非常片面,还是一句话,空头理论多多,看了也是一知半解的,不够全面,我老早就看过了,该说的一概没说的,其实非常片面,看得一头雾水连我也不例外,其实也是扯淡的空头理论,相当多的一概省略了,非常不给力,怪不得至今大家看不懂,一些实践者才有了一些深入的理解,不然,老是我如何,相当多的论文都是如此,公式一大堆,套套的一大堆,满专业词汇一大堆,搞懂了才发现绕了非常大的一个弯子了,本来是可以直接说的,通俗一些,所以,不要只顾看书本,片面谈理论,那其实都是骗人的,看看那理论,我看了,大部分理论都没有涉及,非常欠缺,什么也不知道了,那一些文人也是糊弄人的多多呀,也误导了不少人,我说了,我也发表了不少的论文,我也知道他们是怎么写论文的,我是深有体会的,就是拍脑袋空头理论言之无物的多多了,很多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就是理论一大套,说起来一大套,却做不出来的。    我说了,llc的理论论文就是胡扯的东西多,还有不少书上的理论也一样如此,好多是错误的,或者需要的没有,不需要的一大堆,在这里我是说了实话的,llc原理对我来说非常熟悉,非常全面,对许多人确实是一知半解了,好多人根本看不懂了。所以,我国的电源技术落后就落后在这里了。    我才不明白,01年我国就出现了llc的产品,十四年过去了,用这一技术的还寥寥无几,所以就停滞在三代技术上,看看现实,那时用的还是磁带的随身听和立式放音机,到处卖的还是磁带,不要忘了,技术的发展非常快,可14年了,谐振技术还没有得到推广,又为什么呢,就是学问不行了,所以也制约了技术的发展,如今大谈创新,确实,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不大在乎学问,就是抄抄抄,就是模仿成风不做学问,所以技术落后就落后在这里了,而且,糊弄人的一大套理论也误导了人,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特色了,以上言论有何不妥的话,见谅。

你的技术也不很先进。。现在软件加智能的时代。。DSP模拟块专业的PWM IC的技术。以后电源走智能化。磁性材料也是小型化。MR 肖大工程师

0
回复
2015-04-06 19:38
@TYU666
你的技术也不很先进。。现在软件加智能的时代。。DSP模拟块专业的PWMIC的技术。以后电源走智能化。磁性材料也是小型化。MR肖大工程师

我说一下,软件在开关电源的辅助的功能,首先是硬件,开始不懂DSP,其实不神秘,再集成,分立有分立的灵活,集成有集成的灵活,越集成带来的有死板不灵活的一方面,防模仿上有优势,但干吗那么复杂电路呢,新技术首先实现了电路的简化,把好多复杂的控制都省略了,正如我上面提到的什么保护电路,近同步控制的整流复杂的控制一概省略了,电路简单用不着复杂的控制电路了,比如,用3525,358运放就可以了,【包括339等】,智能化首先硬件功能上,再用软件控制,其实一回事。磁性材料可是硬件,小型化首先是硬件架构,与软件无关,软件无法改变性质,就是大脑,全靠机体功能,肌体不行就不行了,软件与硬件切切不可混为一谈,硬件就是碗块陶瓷一样不小心掉了就坏了,软件就是皮球掉了不坏,罢工了。

    我上面说的没错,就说那个世纪电源网,有全桥谐振的谐振电容二极管鉗位的电路,理解上看似对的,其实错了,就是进一步理解发现逻辑不大对,大家也信了,如果实践一下是行不通的,开始我也打算试一下,半拉拉,发现不对,所以就没有试下去了,及早发展问题的好,否则会走弯路的,这就是空头理论,没有实践过的东西了。类似这种情况多着呢,很多理论就是凭空想象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0
回复
2015-04-07 09:01
换地方了。过来占个坐位。。。。
0
回复
fugems
LV.5
11
2015-04-07 09:15
新一代软性开关电源变换技术专题讨论--帖子题目很不错,先占个座位,期待...
0
回复
zhangyiping
LV.9
12
2015-04-07 11:14
@fugems
新一代软性开关电源变换技术专题讨论--帖子题目很不错,先占个座位,期待...



0
回复
xiaoxin000
LV.1
13
2015-04-07 12:01
@zhangyiping
[图片][图片]

请简述一下优缺点,期待中

0
回复
zhangyiping
LV.9
14
2015-04-07 12:40
@zhangyiping
[图片][图片]

以上三代都是传统技术,就说三代,我国从01年就出现了,尽管如今还非常少,还比较陌生,但14个年头过去了,变传统了。

    我先从头开始吧,一代技术的电路结构大家非常熟悉,有典型的RC吸收器,会损耗相当多的能量,最早用494控制,然后用3524,再改用3525,包括UC3825,UC3846电流型,这个结构简单,但开关管是工作在四大状态,即高电压导通和关断,大电流导通和关断,需要非常严格的快速电路保护功能。

    这个电路的最大特点是,漏电感越小越好,一大就不行了,在死区时间会有严重的谐波出现,漏电感一大,电流变化率就大,产生的电压变化率就大,这样,容易产生开关管的米勒电容效应发生共态导通现象就要爆管了,那么,什么措施呢,我们当年是用一层初一层次,匝数一层刚刚好,这样的漏电感非常小,RC吸收器甚至可以不要了,总之,漏电感越大的吸收器也要同时加大,而且开关管的驱动速度低一些的好,即减小电流电压的变化率,这样的效率是比较低了,不过,这个模式到现在还在使用,包括250伏的电力电源,但已经穷途末路了。第一代不好做的地方就是低电压时的漏电感天生比较大,而且变压器绕制比较难,看看电焊机用3525的变压器的绕法非常复杂,就是降低漏电感所采取的措施。但低端低技术的产品还在使用。而且还非常多见,技术容易理解易懂结构简单。严重不足就是效率太低了成本非常高,设备非常大,但低投入制造了高成本的产品,用3525,制造使用的还很多。

    我这里包括二代输出是窜一电感,数值非常大时就是恒流源,就是死区也通过电流了,产生的结果就是二极管被最大电流下强制的换向了,这个典型的硬开关状态,会产生谐波和开关损耗,但输出纹波比较小了,输出卢波电容非常轻松,几乎没有电流。

    就说漏电感越小越好,效率就提高了一些,但弊端是什么呢,就是蜜绕的匝间电容比较大了,产生EMC,而且,变压器制作比较麻烦。不过,当年我们做的多了,低漏电感的效果好,后来,才步入了四管的移相电路,包括伪相移,专业词汇称有限双极性电路。

    好了,下一贴谈第二代技术的简要原理和特点,优缺点了。

0
回复
2015-04-07 13:47
@zhangyiping
以上三代都是传统技术,就说三代,我国从01年就出现了,尽管如今还非常少,还比较陌生,但14个年头过去了,变传统了。    我先从头开始吧,一代技术的电路结构大家非常熟悉,有典型的RC吸收器,会损耗相当多的能量,最早用494控制,然后用3524,再改用3525,包括UC3825,UC3846电流型,这个结构简单,但开关管是工作在四大状态,即高电压导通和关断,大电流导通和关断,需要非常严格的快速电路保护功能。    这个电路的最大特点是,漏电感越小越好,一大就不行了,在死区时间会有严重的谐波出现,漏电感一大,电流变化率就大,产生的电压变化率就大,这样,容易产生开关管的米勒电容效应发生共态导通现象就要爆管了,那么,什么措施呢,我们当年是用一层初一层次,匝数一层刚刚好,这样的漏电感非常小,RC吸收器甚至可以不要了,总之,漏电感越大的吸收器也要同时加大,而且开关管的驱动速度低一些的好,即减小电流电压的变化率,这样的效率是比较低了,不过,这个模式到现在还在使用,包括250伏的电力电源,但已经穷途末路了。第一代不好做的地方就是低电压时的漏电感天生比较大,而且变压器绕制比较难,看看电焊机用3525的变压器的绕法非常复杂,就是降低漏电感所采取的措施。但低端低技术的产品还在使用。而且还非常多见,技术容易理解易懂结构简单。严重不足就是效率太低了成本非常高,设备非常大,但低投入制造了高成本的产品,用3525,制造使用的还很多。    我这里包括二代输出是窜一电感,数值非常大时就是恒流源,就是死区也通过电流了,产生的结果就是二极管被最大电流下强制的换向了,这个典型的硬开关状态,会产生谐波和开关损耗,但输出纹波比较小了,输出卢波电容非常轻松,几乎没有电流。    就说漏电感越小越好,效率就提高了一些,但弊端是什么呢,就是蜜绕的匝间电容比较大了,产生EMC,而且,变压器制作比较麻烦。不过,当年我们做的多了,低漏电感的效果好,后来,才步入了四管的移相电路,包括伪相移,专业词汇称有限双极性电路。    好了,下一贴谈第二代技术的简要原理和特点,优缺点了。
高手  非常不错  都是干货啊  顶
0
回复
2015-04-07 14:22
@peterchen0721
從這裡開始看張大師如何接電容電感及mos和二級管,繪出神秘而值錢百年難得一見五代諧振架構。期待......

五代,只是四代准全谐振的一个特例,就是开关频率等于谐振频率。。。

五代的对PFC的要求更高了。PFC要满足输出动态响应的要求。。。

0
回复
H_K_T
LV.3
17
2015-04-07 14:48
占个座,顶一下
0
回复
2015-04-07 22:14
@zhangyiping
以上三代都是传统技术,就说三代,我国从01年就出现了,尽管如今还非常少,还比较陌生,但14个年头过去了,变传统了。    我先从头开始吧,一代技术的电路结构大家非常熟悉,有典型的RC吸收器,会损耗相当多的能量,最早用494控制,然后用3524,再改用3525,包括UC3825,UC3846电流型,这个结构简单,但开关管是工作在四大状态,即高电压导通和关断,大电流导通和关断,需要非常严格的快速电路保护功能。    这个电路的最大特点是,漏电感越小越好,一大就不行了,在死区时间会有严重的谐波出现,漏电感一大,电流变化率就大,产生的电压变化率就大,这样,容易产生开关管的米勒电容效应发生共态导通现象就要爆管了,那么,什么措施呢,我们当年是用一层初一层次,匝数一层刚刚好,这样的漏电感非常小,RC吸收器甚至可以不要了,总之,漏电感越大的吸收器也要同时加大,而且开关管的驱动速度低一些的好,即减小电流电压的变化率,这样的效率是比较低了,不过,这个模式到现在还在使用,包括250伏的电力电源,但已经穷途末路了。第一代不好做的地方就是低电压时的漏电感天生比较大,而且变压器绕制比较难,看看电焊机用3525的变压器的绕法非常复杂,就是降低漏电感所采取的措施。但低端低技术的产品还在使用。而且还非常多见,技术容易理解易懂结构简单。严重不足就是效率太低了成本非常高,设备非常大,但低投入制造了高成本的产品,用3525,制造使用的还很多。    我这里包括二代输出是窜一电感,数值非常大时就是恒流源,就是死区也通过电流了,产生的结果就是二极管被最大电流下强制的换向了,这个典型的硬开关状态,会产生谐波和开关损耗,但输出纹波比较小了,输出卢波电容非常轻松,几乎没有电流。    就说漏电感越小越好,效率就提高了一些,但弊端是什么呢,就是蜜绕的匝间电容比较大了,产生EMC,而且,变压器制作比较麻烦。不过,当年我们做的多了,低漏电感的效果好,后来,才步入了四管的移相电路,包括伪相移,专业词汇称有限双极性电路。    好了,下一贴谈第二代技术的简要原理和特点,优缺点了。
第一代半橋缺隔直電容?第二代相移諧振電容四個mosfet都要吧(DT切換擺渡)?第三代LLC諧振電容要串接主電路上?.....張老闆日理萬機不拘小節,也許我孤陋寡聞沒有悟出張老闆玄機.....
0
回复
2015-04-07 23:03
@dxsmail
五代,只是四代准全谐振的一个特例,就是开关频率等于谐振频率。。。五代的对PFC的要求更高了。PFC要满足输出动态响应的要求。。。
或許張大師20年經歷有獨門見解,期待突破性線路大放送增長知識.....
0
回复
黑桃ACE
LV.2
20
2015-04-07 23:12
@zhangyiping
以上三代都是传统技术,就说三代,我国从01年就出现了,尽管如今还非常少,还比较陌生,但14个年头过去了,变传统了。    我先从头开始吧,一代技术的电路结构大家非常熟悉,有典型的RC吸收器,会损耗相当多的能量,最早用494控制,然后用3524,再改用3525,包括UC3825,UC3846电流型,这个结构简单,但开关管是工作在四大状态,即高电压导通和关断,大电流导通和关断,需要非常严格的快速电路保护功能。    这个电路的最大特点是,漏电感越小越好,一大就不行了,在死区时间会有严重的谐波出现,漏电感一大,电流变化率就大,产生的电压变化率就大,这样,容易产生开关管的米勒电容效应发生共态导通现象就要爆管了,那么,什么措施呢,我们当年是用一层初一层次,匝数一层刚刚好,这样的漏电感非常小,RC吸收器甚至可以不要了,总之,漏电感越大的吸收器也要同时加大,而且开关管的驱动速度低一些的好,即减小电流电压的变化率,这样的效率是比较低了,不过,这个模式到现在还在使用,包括250伏的电力电源,但已经穷途末路了。第一代不好做的地方就是低电压时的漏电感天生比较大,而且变压器绕制比较难,看看电焊机用3525的变压器的绕法非常复杂,就是降低漏电感所采取的措施。但低端低技术的产品还在使用。而且还非常多见,技术容易理解易懂结构简单。严重不足就是效率太低了成本非常高,设备非常大,但低投入制造了高成本的产品,用3525,制造使用的还很多。    我这里包括二代输出是窜一电感,数值非常大时就是恒流源,就是死区也通过电流了,产生的结果就是二极管被最大电流下强制的换向了,这个典型的硬开关状态,会产生谐波和开关损耗,但输出纹波比较小了,输出卢波电容非常轻松,几乎没有电流。    就说漏电感越小越好,效率就提高了一些,但弊端是什么呢,就是蜜绕的匝间电容比较大了,产生EMC,而且,变压器制作比较麻烦。不过,当年我们做的多了,低漏电感的效果好,后来,才步入了四管的移相电路,包括伪相移,专业词汇称有限双极性电路。    好了,下一贴谈第二代技术的简要原理和特点,优缺点了。

顶!

坐等更新~

0
回复
zhangyiping
LV.9
21
2015-04-08 00:39
@H_K_T
占个座,顶一下

    是的,上面漏了一个隔直电容,大家知道补一下就可以了,现在,我就来谈一下第二代型技术的简要原理与特征,这个也是目前最流行的最广泛的应用电路,500瓦以上大部分就是这一的通用技术领域了。这里有三种模式,基本相似,一种是,显然左臂是滞后相位,右臂是超前相位了,占空比是固定的,就是像两块砖头相互移动,共同交叉部分是实际的导通脚了,就是pwm化,但这个电路有一缺点,就是,时间的固定,首先导通的一臂首先关断,C2C3充放电减缓了电压的上升彔,即du/dt,可以减小开关管的关断损耗,完成后产生即ZVS化开通,滞后关断的实现了零流关断,即ZCS化,ZVS的这一臂就要非零流关断了,而实现ZCS的一臂就要非零电压导通了,所以不能两全其美了,存在局限。

    第二种是改进型,j即伪相移,也称有限双极性电路,就是左臂的是固定脉宽,右臂是可调脉宽,也是最终形成的pwm了。虽然大同小异,但有一点差别,固定脉宽死区时间固定,即占空比0.45,由于回路的电流有大小,电流大时C2C3更短的时间就充放完了,不是问题,为了减小开关管的关断损耗,就是把这两个缓冲电容加大一些,但问题就来了,当回路的负载小的电流也小了,这时需要较长的时间充满电了才会形成ZVS,由于固定的时间短了,将失去了ZVS,这时就要产生容性开通损耗了,所以第一种的缓冲电容必须比较小,第二种呢,形成规律了,即轻载时电流小了,但这时的占空比也小,恰到好处就是死区时间比例地长了,可以更长的时间满足缓冲完了之后实现ZVS化,所以效果好,开关管的关断损耗更小。实现第二种的方式早就有电路原理和参考图的介绍,我当时用的是双稳态电路,在3525的触发之下,形成了无稳态电路,即多谐振荡器,利用双极性存在的存储效应的延时时间倒过来利用了【固定超前臂】,具体不详细讨论,当然,介绍的电路有用CD4069做不断翻转电路可以实现,我试过,不是太可靠,有可能失误就坏了。所以多谐振荡器比较好。【当然有专用的集成电路控制器】。第三种就是三电平了,适用高电压如三相380伏输入可以用TRFP460,耐压500伏的管,实际上就好比是上下两个半桶水分压是一半了,上下控制轮流导通的完全移相型的结构,据说艾默生就有采用这一电路,而且还用上了DSP电路,科陆电子非常早就做过了,可靠性不是太好。

    总结,是否串上一个小的电感器,就是当漏电感比较大时去掉,漏电感比较小时串上,比如250伏输出电压高的漏电感是比较小的,这时就要串上一个小电感补充一下,所以不像一代硬开关电路漏电感越小越好,不要RC吸收器,效率就比较高了。由于移相是死区时间短,所以不会产生谐波。

    但不足是,ZVS非ZCS一臂,另一臂的ZCS非ZVS了,存在矛盾,尤其是输出整流卢波是电感器,与一代硬开关完全一样,存在较大的二极管的硬关断的损耗,一二代的回路的电路波形是,由于如果一代的漏电感非常小,就是完全方波电流了,二代有了一定的漏电感或串上小电感器,产生倾斜的近方波电流了。二代同样要用高速的严格的保护电路了。实际产品非常多,从效率来看,提高了但还不是非常高,技术的发展就步入了第三代llc多谐振软开关电路,过去将二代移相技术说成是软开关,从后面来看,还是归于硬开关变换器了,从现在来看,llc严格来说是中间的半硬半软开关了,因为还不是零电流关断,而是小电流关断了。下去再讲llc多谐振软开关电路和特征,优缺点,以及存在的局限。从代数看,一代不如二代,二代不如三代,三代有不如四代,所以,技术的发展就是不断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步步高的改进的过程,缺点局限从大变小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个里程碑了。

0
回复
fugems
LV.5
22
2015-04-08 08:50
@zhangyiping
    是的,上面漏了一个隔直电容,大家知道补一下就可以了,现在,我就来谈一下第二代型技术的简要原理与特征,这个也是目前最流行的最广泛的应用电路,500瓦以上大部分就是这一的通用技术领域了。这里有三种模式,基本相似,一种是,显然左臂是滞后相位,右臂是超前相位了,占空比是固定的,就是像两块砖头相互移动,共同交叉部分是实际的导通脚了,就是pwm化,但这个电路有一缺点,就是,时间的固定,首先导通的一臂首先关断,C2C3充放电减缓了电压的上升彔,即du/dt,可以减小开关管的关断损耗,完成后产生即ZVS化开通,滞后关断的实现了零流关断,即ZCS化,ZVS的这一臂就要非零流关断了,而实现ZCS的一臂就要非零电压导通了,所以不能两全其美了,存在局限。    第二种是改进型,j即伪相移,也称有限双极性电路,就是左臂的是固定脉宽,右臂是可调脉宽,也是最终形成的pwm了。虽然大同小异,但有一点差别,固定脉宽死区时间固定,即占空比0.45,由于回路的电流有大小,电流大时C2C3更短的时间就充放完了,不是问题,为了减小开关管的关断损耗,就是把这两个缓冲电容加大一些,但问题就来了,当回路的负载小的电流也小了,这时需要较长的时间充满电了才会形成ZVS,由于固定的时间短了,将失去了ZVS,这时就要产生容性开通损耗了,所以第一种的缓冲电容必须比较小,第二种呢,形成规律了,即轻载时电流小了,但这时的占空比也小,恰到好处就是死区时间比例地长了,可以更长的时间满足缓冲完了之后实现ZVS化,所以效果好,开关管的关断损耗更小。实现第二种的方式早就有电路原理和参考图的介绍,我当时用的是双稳态电路,在3525的触发之下,形成了无稳态电路,即多谐振荡器,利用双极性存在的存储效应的延时时间倒过来利用了【固定超前臂】,具体不详细讨论,当然,介绍的电路有用CD4069做不断翻转电路可以实现,我试过,不是太可靠,有可能失误就坏了。所以多谐振荡器比较好。【当然有专用的集成电路控制器】。第三种就是三电平了,适用高电压如三相380伏输入可以用TRFP460,耐压500伏的管,实际上就好比是上下两个半桶水分压是一半了,上下控制轮流导通的完全移相型的结构,据说艾默生就有采用这一电路,而且还用上了DSP电路,科陆电子非常早就做过了,可靠性不是太好。    总结,是否串上一个小的电感器,就是当漏电感比较大时去掉,漏电感比较小时串上,比如250伏输出电压高的漏电感是比较小的,这时就要串上一个小电感补充一下,所以不像一代硬开关电路漏电感越小越好,不要RC吸收器,效率就比较高了。由于移相是死区时间短,所以不会产生谐波。    但不足是,ZVS非ZCS一臂,另一臂的ZCS非ZVS了,存在矛盾,尤其是输出整流卢波是电感器,与一代硬开关完全一样,存在较大的二极管的硬关断的损耗,一二代的回路的电路波形是,由于如果一代的漏电感非常小,就是完全方波电流了,二代有了一定的漏电感或串上小电感器,产生倾斜的近方波电流了。二代同样要用高速的严格的保护电路了。实际产品非常多,从效率来看,提高了但还不是非常高,技术的发展就步入了第三代llc多谐振软开关电路,过去将二代移相技术说成是软开关,从后面来看,还是归于硬开关变换器了,从现在来看,llc严格来说是中间的半硬半软开关了,因为还不是零电流关断,而是小电流关断了。下去再讲llc多谐振软开关电路和特征,优缺点,以及存在的局限。从代数看,一代不如二代,二代不如三代,三代有不如四代,所以,技术的发展就是不断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步步高的改进的过程,缺点局限从大变小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个里程碑了。

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作为技术的引领者,应该对相关技术保持一定的严谨性,这样不至于误导初学者,望能斟酌。

同时若能用表格之形式进行优缺点的对比,这样会更直观、简洁、易懂,且能承上启下。

1
回复
zhangyiping
LV.9
23
2015-04-08 12:40
@fugems
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作为技术的引领者,应该对相关技术保持一定的严谨性,这样不至于误导初学者,望能斟酌。同时若能用表格之形式进行优缺点的对比,这样会更直观、简洁、易懂,且能承上启下。

    当然,不可能面面具到,详细讲原理的篇幅是非常长的,而且那么多年来,重点的谈移相技术内容的多,不论书本还是网上都不少,有详细的分析,时间波形坐标图,控制原理,这里适合比较有基础的人阅读的,层次比较高的,因为读者的水平有高中低各个档次,低层次的认真看看书本,就是这个技术,恐怕讲了好多年了,估计一些人还是半懂不懂的,还有,单单做移相的多,伪相移的少,其实,伪相移的专业上称的有限双极性,早就有相关介绍了。

    但是,一二代技术根本不涉及谐振方面,有一个谐振频率的公式,到了谐振技术,比较高深一些了,那么,在这一技术里至今我国还是一个弱项,在14年的时间里,至今懂得设计应用的很少,都只是模仿,有资料也一概看不懂的多多,这个技术都还搞不大懂,就无法进一步下去了,所以14年了,还实际应用寥寥无几了。LLC多谐振升级就是准谐振,全谐振,从三代就到了四代五代了。目前,我的号称五代还有争议,但四代倒是没错的,以及四代的改进型了,就是好比移相技术的改进型就是伪相移了,又称有限双极性。前者伪相移比较好理解,后者专业词汇比较不好理解了。

0
回复
aiddy.tan
LV.6
24
2015-04-08 12:43
@zhangyiping
    是的,上面漏了一个隔直电容,大家知道补一下就可以了,现在,我就来谈一下第二代型技术的简要原理与特征,这个也是目前最流行的最广泛的应用电路,500瓦以上大部分就是这一的通用技术领域了。这里有三种模式,基本相似,一种是,显然左臂是滞后相位,右臂是超前相位了,占空比是固定的,就是像两块砖头相互移动,共同交叉部分是实际的导通脚了,就是pwm化,但这个电路有一缺点,就是,时间的固定,首先导通的一臂首先关断,C2C3充放电减缓了电压的上升彔,即du/dt,可以减小开关管的关断损耗,完成后产生即ZVS化开通,滞后关断的实现了零流关断,即ZCS化,ZVS的这一臂就要非零流关断了,而实现ZCS的一臂就要非零电压导通了,所以不能两全其美了,存在局限。    第二种是改进型,j即伪相移,也称有限双极性电路,就是左臂的是固定脉宽,右臂是可调脉宽,也是最终形成的pwm了。虽然大同小异,但有一点差别,固定脉宽死区时间固定,即占空比0.45,由于回路的电流有大小,电流大时C2C3更短的时间就充放完了,不是问题,为了减小开关管的关断损耗,就是把这两个缓冲电容加大一些,但问题就来了,当回路的负载小的电流也小了,这时需要较长的时间充满电了才会形成ZVS,由于固定的时间短了,将失去了ZVS,这时就要产生容性开通损耗了,所以第一种的缓冲电容必须比较小,第二种呢,形成规律了,即轻载时电流小了,但这时的占空比也小,恰到好处就是死区时间比例地长了,可以更长的时间满足缓冲完了之后实现ZVS化,所以效果好,开关管的关断损耗更小。实现第二种的方式早就有电路原理和参考图的介绍,我当时用的是双稳态电路,在3525的触发之下,形成了无稳态电路,即多谐振荡器,利用双极性存在的存储效应的延时时间倒过来利用了【固定超前臂】,具体不详细讨论,当然,介绍的电路有用CD4069做不断翻转电路可以实现,我试过,不是太可靠,有可能失误就坏了。所以多谐振荡器比较好。【当然有专用的集成电路控制器】。第三种就是三电平了,适用高电压如三相380伏输入可以用TRFP460,耐压500伏的管,实际上就好比是上下两个半桶水分压是一半了,上下控制轮流导通的完全移相型的结构,据说艾默生就有采用这一电路,而且还用上了DSP电路,科陆电子非常早就做过了,可靠性不是太好。    总结,是否串上一个小的电感器,就是当漏电感比较大时去掉,漏电感比较小时串上,比如250伏输出电压高的漏电感是比较小的,这时就要串上一个小电感补充一下,所以不像一代硬开关电路漏电感越小越好,不要RC吸收器,效率就比较高了。由于移相是死区时间短,所以不会产生谐波。    但不足是,ZVS非ZCS一臂,另一臂的ZCS非ZVS了,存在矛盾,尤其是输出整流卢波是电感器,与一代硬开关完全一样,存在较大的二极管的硬关断的损耗,一二代的回路的电路波形是,由于如果一代的漏电感非常小,就是完全方波电流了,二代有了一定的漏电感或串上小电感器,产生倾斜的近方波电流了。二代同样要用高速的严格的保护电路了。实际产品非常多,从效率来看,提高了但还不是非常高,技术的发展就步入了第三代llc多谐振软开关电路,过去将二代移相技术说成是软开关,从后面来看,还是归于硬开关变换器了,从现在来看,llc严格来说是中间的半硬半软开关了,因为还不是零电流关断,而是小电流关断了。下去再讲llc多谐振软开关电路和特征,优缺点,以及存在的局限。从代数看,一代不如二代,二代不如三代,三代有不如四代,所以,技术的发展就是不断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步步高的改进的过程,缺点局限从大变小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个里程碑了。
LLC现在还是比较普遍的使用,至少在我们公司的产品中。所以不要那么的悲观。
0
回复
fugems
LV.5
25
2015-04-08 12:55
@zhangyiping
    当然,不可能面面具到,详细讲原理的篇幅是非常长的,而且那么多年来,重点的谈移相技术内容的多,不论书本还是网上都不少,有详细的分析,时间波形坐标图,控制原理,这里适合比较有基础的人阅读的,层次比较高的,因为读者的水平有高中低各个档次,低层次的认真看看书本,就是这个技术,恐怕讲了好多年了,估计一些人还是半懂不懂的,还有,单单做移相的多,伪相移的少,其实,伪相移的专业上称的有限双极性,早就有相关介绍了。    但是,一二代技术根本不涉及谐振方面,有一个谐振频率的公式,到了谐振技术,比较高深一些了,那么,在这一技术里至今我国还是一个弱项,在14年的时间里,至今懂得设计应用的很少,都只是模仿,有资料也一概看不懂的多多,这个技术都还搞不大懂,就无法进一步下去了,所以14年了,还实际应用寥寥无几了。LLC多谐振升级就是准谐振,全谐振,从三代就到了四代五代了。目前,我的号称五代还有争议,但四代倒是没错的,以及四代的改进型了,就是好比移相技术的改进型就是伪相移了,又称有限双极性。前者伪相移比较好理解,后者专业词汇比较不好理解了。
列表对比就是要高度概括相关技术的核心部分,至于原理就不必在此详谈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电源工程师都看过相关的书籍、文献等,比如LLC_SRC,杨博之经典论文都得仔细看看吧。
1
回复
fugems
LV.5
26
2015-04-08 13:00
@aiddy.tan
LLC现在还是比较普遍的使用,至少在我们公司的产品中。所以不要那么的悲观。
说得对,05年Eltek推出高效通信电源以来,LLC_SRC就开始普及了。
0
回复
zhangyiping
LV.9
27
2015-04-08 13:37
@fugems
说得对,05年Eltek推出高效通信电源以来,LLC_SRC就开始普及了。

    补充说明一下,后两图删除,就是谐振电容的两管并上画错了,是半桥左边的两只管,属于半桥结构。下面再补上,然后论述。

    也许,确实LLC早就火了,在05年大家也关注这个,那时可是开始不少在研究还有人做了产品,源自通合01年末做的产品非常轰动了,【通合用3846】那时大家是用3525来做的,我是其中的一位,模仿有就是抄通合的,艾默生也是那时有一个专门的组搞这一技术方面的,后来也看到一些,在LED上非常多见,那完全是克隆做的,但功率小比较容易做成,在大功率上的做的还不是太多,我说的是要单独的设计,不是模仿的,这个估计还不多吧。

0
回复
fugems
LV.5
28
2015-04-08 17:48
@zhangyiping
    补充说明一下,后两图删除,就是谐振电容的两管并上画错了,是半桥左边的两只管,属于半桥结构。下面再补上,然后论述。    也许,确实LLC早就火了,在05年大家也关注这个,那时可是开始不少在研究还有人做了产品,源自通合01年末做的产品非常轰动了,【通合用3846】那时大家是用3525来做的,我是其中的一位,模仿有就是抄通合的,艾默生也是那时有一个专门的组搞这一技术方面的,后来也看到一些,在LED上非常多见,那完全是克隆做的,但功率小比较容易做成,在大功率上的做的还不是太多,我说的是要单独的设计,不是模仿的,这个估计还不多吧。

Eltek的高效机架构是Bridgeless PFC+FB_LLC+Synchronous Rectifier,是全数字化DSP控制的,Emersonnetworkpower也一样。

言归正传,还请Mr. Zhang继续,期待你的大作...

0
回复
2015-04-08 17:50
@zhangyiping
    补充说明一下,后两图删除,就是谐振电容的两管并上画错了,是半桥左边的两只管,属于半桥结构。下面再补上,然后论述。    也许,确实LLC早就火了,在05年大家也关注这个,那时可是开始不少在研究还有人做了产品,源自通合01年末做的产品非常轰动了,【通合用3846】那时大家是用3525来做的,我是其中的一位,模仿有就是抄通合的,艾默生也是那时有一个专门的组搞这一技术方面的,后来也看到一些,在LED上非常多见,那完全是克隆做的,但功率小比较容易做成,在大功率上的做的还不是太多,我说的是要单独的设计,不是模仿的,这个估计还不多吧。
  等正确版本~~  要不然我删的就有负罪感啦.
0
回复
2015-04-08 20:17
@电源网-娜娜姐
[图片] 等正确版本~~ 要不然我删的就有负罪感啦.

感觉电路方面用的恰当才是最好的。数字处理器挺先进,做手机充电器有市场吗?

0
回复
zhangyiping
LV.9
31
2015-04-08 20:25
@电源网-娜娜姐
[图片] 等正确版本~~ 要不然我删的就有负罪感啦.

    大家别急,我重点就要谈论llc内容的,会比较系统深入地谈论的,这才是最精彩的,我那时开始资料非常欠缺,有一个过程,后来网上有了具体的论文,但对我已经过时了,我搞懂了,但注意了,空头理论就是在这里了,一大堆理论,真正的原理却忽略了,我早就看过了,很难看懂的,一头雾水的多呀,实质原理什么,公式一大堆,用不着的,把真正原理都忽略咯,看了也是一知半解的,而且,欠缺矛盾不足的一概没有了,我会挖出非常多的,前面我只是脆片化的谈了一些,如果没有问题,我又怎么可能正好两年时间,即2013秋到2015就是中秋节吃月饼时产生了准谐振的模式,结果也就当年的12月15日就申请了发明专利,我早就发现了技术问题和不足之处了。我是用3525做的,新的方式有一个过程,即认识不断深入,一开始还一知半解,后来就非常到位了。大家迷恋的llc,也只知道这个技术,就要被我大揭其短了,这个恐怕还是头一回呢,llc怎么让我很反感一样,其实有道理的,不会莫名其妙的,有理有据的,大家遇到了,我早就发现问题了,所以有了新的方案了,只是一时没有实现罢了。

    不过,要肯定的是,llc对二代移相确实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所以如今也开始流行了,但不是终点,是在当时确实不错的技术方案了,大家还在移相电路上大谈特谈呢,比如09年我参加的电源工程师交流会,还重要的内容就是移相型技术方案了,那时根本不涉及llc技术,所以llc对于中国还是非常新的技术了。但已经落后了,我国技术就是相当滞后,不知为什么,挑战llc会非常新鲜的热门的话题了,大家一定非常感兴趣吗,只是,有人懂也一概不说的,好多技术内容都是如此,网上看不到的,新的非常保密不公开一样,我可是说了大实话的,好多技术你网上是看不到的。

0
回复